◎唐山
《在诗歌中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和《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在豆瓣上线,引起网友巨大关注,“知识收费”再度成为焦点话题,甚至已有人在欢呼“知识收费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所谓“知识收费”,是指将知识本身直接转化为商品。
此前,被充分商品化的是技能,知识本身并未彻底商品化,要将知识兑现为真金白银,需要一个曲折的转化过程(比如出书赚版税、当教授拿项目拨款、成名人去做广告等),这个过程存在几个显著的缺点:
首先,效率不高。在漫长的、半强制的学习阶段中,人们学到的是知识,而走上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技能,这就造成了学非所用、学多用少的问题。知识无法直接销售,故价值暧昧难明,知识传递只能靠半宗教情怀来推动,绝大多数学习者会渐渐丧失学习动力。
其次,保护乏力。技能可申请专利来保护,知识则只能用冠名的方式给予荣誉。乔伊斯·阿普尔比在《无情的革命》中说:同样一款捕鼠器,英国农夫发明出来,马上会申请专利。不到20年,它已被改良了十几次,发明者、改良者都会从中获利;而中国农夫发明出来,会得到邻居的盛赞,他可能因此获得“鼠夹王”之类美名。100年后,人人都在使用该发明,但从无人为此付费,也绝无改良。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在“知识超越功利”之类豪言壮语的背后,存在着令人尴尬的事实:知识更新速度大大落后于技能更新。
其三,抑制知识生产。需求推动创造,没有知识营销拉动,知识生产缺乏动力,只能靠政府投入、社会投入来维持。由于知识价值只能在知识内部加以评判,这就很难屏蔽作假、抄袭等行为,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让知识取代技能,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迁,谁最先跨越这一门限,谁就将穿上明日世界的领骑衫。
这几年来,“罗辑思维”、“分答”等均曾做出有益尝试,但从实际操作看,难称成功。
罗辑思维最早喊出“知识收费”,但受资金不足约束,不得不大幅后退,基本放弃了市场教育的责任,从传递人文知识、科普知识,转向教授旁门左道式的商业小伎俩,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中:如果这些伎俩有用,讲授者自行操作即可,怎么可能将自己的秘技转让给别人?如果没用,又如何持久拴住用户?
这其实是嵌入“技能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的缺陷,只要回到“技能经济”,便必然会遭遇此瓶颈,唯一的解决方案是将“技能”伪装成“知识”——技能依靠具体情境而存在,离开具体情境,它就会失效,知识则无此弊。所以不得不将具体的、特殊的、局部的案例阐述为通行的、普遍的原理,这就很容易沦落为忽悠,用户的品质也会渐次降低。
“分答”更关注互动性,提问者付费提问,回答者收费回答,因旁听者亦需付费,则提问者也有可能获利,由此构成了一个相互刺激的商业链。可从实际操作看,从提问中获利最多的竟是王思聪、木子美等,所谓知识经济又落入了秀场经济的旧窠臼。
为何“知识收费”如此之难?因为产品与商品不同,产品比拼的是使用价值,商品比拼的是价值,将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关键在资本。通过市场定位、市场教育等,资本为产品赋予价值。
所谓“世界上95%的产品未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有用的东西未必卖得好,没用的东西未必不好卖。比如牛奶与汽水,前者营养更高,被认为是最理想的食品,后者曾被批为“垃圾食品”,可一袋牛奶不过2元,一瓶汽水却要3元。为什么坏产品却成了好商品?因为市场教育充分,在电视广告中,俊男靓女、极限运动、时髦着装、痛快饮用之类的镜头滚动播出,当我们的语境被广告完全格式化后,一想到畅快、解气、豪迈之类,我们会立刻想到汽水,而非牛奶。
现代传媒工具虚拟了一个剧场,将人们置于同一时空中。美国大选、欧洲难民之类,与普通人有多大关系呢?可我们对这些事的了解远比我们对邻居了解得多,我们觉得那才是大事件,而身边的都是“琐碎小事”。人类已深深陷入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说的景观社会中,我们看到的都是景观,而非真实事物,正是这些景观,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评价。
站在灯红酒绿的商业街上,我们会觉得乡村土路是多么难以接受;出入整洁明亮的洗手间,一想到旧式茅坑便会发自内心地感到恶心;穿过服装靓丽的人流,我们会对衣冠不整深恶痛绝……但事实上,从功能层面看,它们彼此完全一样,只是景观不同。
“知识收费”能否成功,最终看能否对景观世界进行重组,因为知识的价值从来不由知识本身决定,而由社会结构来决定。经学绵延千年,科举一取消,立刻沦为废学;而科技作为“奇技淫巧”,曾被长期压抑,可在“船坚炮利”冲击下,如今已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知识经济”能否成功,关键看如何改变人们的观念。
《网络公开课的调查研究》一文通过调查表明:虽然77.6%的中国大学生使用过网络公开课,但其中只有17%的人完整看完一门课,完整看完两门课的比例为13%,完整看完三门课的比例为2%,完整看完三门以上课的比例仅为1%。
虽然网络公开课不等于“知识收费”,但该调查依然发人深省。如果连大学生对免费课程的态度不过如此,这说明,从“技能经济”到“知识经济”,我们需在消费习惯、消费理念、价值认定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整,否则难以匹配。
这个匹配过程需要多久?也许不必悲观。40年前,绝大多数人不知道互联网,10年前,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移动互联网,那时也没产生出相关需求,但当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时,需求被迅速激发了出来。在今天,谁可能不使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呢?
好产品拉动可以创造需求,可以“无中生有”,显然,在更好的应用面前,观念阻力、认识不足之类是脆弱的。
所以,对豆瓣的尝试充满期待,希望这个尝试能像当年雅虎搜索引擎或微信红包那样,横空出世,带动一次观念革命。即使未能达成,也希望它不至于堕落到忽悠与娱乐化的水平。毕竟大趋势不可阻挡,只要坚持下去,“知识经济”总有一天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