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之后,《朗读者》再次掀起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潮。这档节目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播出几周,豆瓣评分依然高达8.9分。诚如热心读者朱女士所言,如果说《见字如面》可见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人性,那么从《朗读者》里感受的就是真实之美、坚定地望向人类之光。
类型
“者”的比重大于“朗读”
《朗读者》没有繁冗的规则、激烈的PK,就是让一个个有故事的嘉宾到这里讲故事,有访谈,也有朗读,对于这档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我们在类型上给出18分的高分。
有人说,《中国诗词大会》是直接对传统文化的弘扬、《见字如面》是对历史故事的感悟,那么《朗读者》则是通过每一位朗读者的故事,传递真实之美,三者虽都堪称综艺市场的一股文化清流,但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从节目类型来讲,《朗读者》中“者”的比重大于“朗读”,“朗读的人”依然是这个节目的核心所在,访谈+朗读,前面的部分是对嘉宾自身故事的深挖,后面则是嘉宾通过朗读对心中不同对象的一种表达。
说《朗读者》是一股文化清流还不仅仅体现在节目里,除了朗读者本身的感动,节目之外实则旨在让全民养成朗读、阅读的习惯。我们说综艺市场浮躁,其实我们本身也处在浮躁的社会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读书似乎离我们变得越来越远,而《朗读者》的热播也重新燃起了网友们的“读书热”。
制作
董卿当制作人不输主持水准
董卿的制作人首秀,据说这档节目从提出想法到最后成品播出经历了很长时间,这也足以见得董卿对这档节目的用心,从节目呈现出的制作效果来看,和董卿本身的主持风格一样自然、大气,在节目制作水准上我们给出13分。
《朗读者》在央视一套和三套联合播出,节目既符合央视的主旋律气质也吸引了老中青三代人的关注实属不易。从巨大舞台的搭建到每一个灯光、摄像的位置,看得出节目制作的严谨和考究,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档节目从有想法到制作播出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化类节目难拉赞助商。据说直到今年一月节目才找到了赞助商顺利播出,可见董卿对这档节目付出不少的心血。
另一方面,《朗读者》虽看似就是访谈+朗读两个环节,但细节之处还是有很多精心设计。例如,访谈前后董卿的迎客、送客,营造出一种“家”的感觉,也让嘉宾可以放松心情敞开心扉;朗读时,根据朗读内容的不同设定了朗读者或站、或坐、或不同的朗读背景画面,这无疑也增强了朗读的意境带入感。
嘉宾
明星和素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每个人看《朗读者》,都会被不同的嘉宾、不同的朗读内容所感动,在“朗读的人”选择上,没有一味追寻有吸睛力的大咖,而是只选“有故事的人”,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无论是自己的故事还是朗读的文字都很令人感动,因此我们给出14分。
嘉宾方面,也有演艺圈的大咖,但却没有为了吸引眼球选择一些“流量小生”、“流量小花”。濮存昕,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曾经帮自己做手术的大夫;徐静蕾,为奶奶朗读史铁生的《奶奶的星星》,节目中她拿着读本的手在颤抖,几度哽咽。很显然,《朗读者》虽请来明星,但却并没有作秀,而是深挖出了他们真实的故事、触及到了他们内心的痛点。
还有所谓的“素人”,其实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了解的故事和经历。来自四川成都鲜花山谷夫妇周小林和殷洁用朱生豪《朱生豪情书》朗读出了自己的爱情故事;毕业于耶鲁大学、却选择到农村扶贫的秦玥飞将《泥泞》献给广袤大地;还有96岁高龄、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的翻译家许渊冲,他们不仅朗读的文字动人,自己的故事更让观众为之动容,而这也正是《朗读者》在嘉宾选择上的用心之处。
口碑
朋友圈被刷屏,豆瓣8.9分
《朗读者》首播在豆瓣最高拿到了9.4的高分,播出几期下来也在9分上下,截至发稿时,豆瓣评分为8.9分,朋友圈每周持续被刷屏,口碑拿到零差评实属不易,我们给出14分的高分。
节目让很多人重新拾朗读习惯,节目的“自来水”在朋友圈为节目点赞,网友也纷纷留言。热心观众朱女士就表示,“从《朗读者》里感受真实的美,坚定地望向人类之光。当看到这些毕业于中外名校的80后、85后,投身于国家的建设、自身的理想时,不禁热泪盈眶。”类似的网友发文还有很多,这也见得这档节目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和好口碑。
收视
收视不理想认可需要长时间
虽然口碑零差评,但《朗读者》的收视却并不算太理想,最新一期节目52城收视率为1.011%,可见文化类节目虽一片叫好声,但似乎对于观众而言依然需要很长时间的认可过程,因此收视方面我们只能给出12分。
从最新出来的收视数据排名来看,放在周六档央视播出的《朗读者》收视刚刚破1,与之超高的口碑并不匹配,这其实也让我们联想到包括《朗读者》在内几档文化类节目此前招商上的困难。
亮点&槽点
亮点:《朗读者》所说的“全民阅读”并非空谈,而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很多线下的地方设置了“朗读亭”,经常可以看到来到朗读亭诉说心底故事的“朗读者”络绎不绝,这其实也给更多综艺节目打通线上线下互动起到了很好的启示作用。
槽点:明显感觉访谈比朗读占据的节目时长更多,朗读的内容常常给人意犹未尽也有些仓促,建议可以用减少每期节目朗读者人数或降低访谈比重的方式将朗读部分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