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繁华落尽 才见真淳

2017-03-03 08:45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繁华落尽 才见真淳

展览: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

时间:2017.2.23 至 2017.3.5

地点:中国美术馆3号厅

张仃先生被称为20世纪中国的“大美术家”。先生早年投身革命,以漫画为武器宣传抗日;新中国成立前后,成为首席艺术设计家,相继承担政协会徽、国徽的设计;五十年代后的水墨写生被称为“山水画发展史中的里程碑”;六十年代“毕加索加城隍庙”的装饰绘画广为大众评议;七十年代《哪吒闹海》的动画电影以及首都机场的巨型重彩壁画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八十年代通过自己的探索,焦墨山水得以在中国画系统中斐然成章。今年是张仃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为缅怀先生,中国美术馆特此举办了“它山之石——张仃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

张仃,辽宁黑山县人,号“它山”,此次展览正是以“它山”作为切入点,这一方面出于张仃对故乡蛇盘山的眷念(“它”是“蛇”的古体字);另一方面取《诗经》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传达其始终对自然、生活以及各门类艺术不断探索和借鉴的精神。张仃一生在中国画、装饰、设计、漫画、美术理论和教育等领域都有诸多贡献,而在这众多的头衔之中,他最看重自己作为国画家的身份,中国画创作虽然在其整个艺术生涯中或有间断,但从未放弃过。展览通过对张仃先生中国画创作历程的梳理和回顾,向观众呈现了其丰富而具开创性的艺术之路。

“江南写生”

进入展厅直观的感受,一半是“江南写生”色彩的温情,一半是“焦墨山水”浑厚的苍茫,色彩和格调如此的天差地别,对张仃先生陌生的观众甚至会怀疑这些作品是否真的只是出自一位艺术家之手,不禁会让人思考他究竟经历过什么?面对现实,作为一个观众也许只能骇然和感伤,无法真正感同身受。展览中看到的是一位逝去的艺术家人生的个展,是其艺术历程中的很小一部分,但穿行在展厅中陈列的37件中国画作品中,却如同游走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之中,看到的是对历史变迁一幕幕真切的记录。一幅幅作品是时代的缩影,更是艺术家精神和信念的存照。

上世纪50年代,围绕中国画的继承和发展进行过一场激烈的大辩论,中央美院成立国画革新小组,希望通过具体的艺术实验寻求中国画的出路,因此促成了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人的江南水墨写生。1954年,三位画家背着自制的写生画具来到杭州、富春江一带写生,之后李可染和罗铭去了黄山,张仃去了绍兴、苏州。

此次写生历时三个月,张仃以西洋绘画对景写生的方式,直接用毛笔在宣纸上现场绘制,其笔法遒劲,皴擦点染并施,表现着江南庭院的清新和温婉。如《苏州留园》、《西湖岳庙》,画中的明暗、焦点透视以及对于光影的运用,是过去中国画中未曾有的。此一绘画观念和技法的改变,突破了传统文人画体系,在当时被视为一次创举,具有里程碑意义。张仃先生无比的怀念这次写生经历 “从杭州到绍兴,富春江、苏州,跑了不少地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小桥流水,廊榭亭阁,从小巷到灶头,无不激动人心”。“一次住在一个生产队小阁楼上,夜里蚊子很多,睡不安宁。每日佐饭的是山上野笋,因笋老煮不烂,一周过后牙床疼痛,但我们每天都乐在其中。”对张仃来说,“江南写生”是一个全新的开端,他满怀欣喜踏上了对中国画探索之旅。

黄苗子说:“张仃最早是画国画的,后来广泛地从事其他方面的美术创作,然后又回到国画方面来。正因为如此,他能够从其他画种中丰富和扩大国画的境界。”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