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推出首部文学讲稿《小说课》

2017-02-27 14:25 千龙网

毕飞宇3

2017年2月24日,毕飞宇《小说课》新书发布会于北京东四共享际举行,图为作家毕飞宇。(千龙网发)

2017年2月24日,毕飞宇《小说课》新书发布会于北京东四共享际举行。作家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等出席会议。本次活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阅读季联合举办。

《小说课》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的最新作品,该书辑录了毕飞宇在南京大学等高校课堂上与学生谈小说的讲稿,所谈论的小说皆为古今中外名著经典,既有《聊斋志异》《水浒传》《红楼梦》,也有哈代、海明威、奈保尔、乃至霍金等人的作品。从事小说创作逾三十年的他有意识地避免了学院派的读法,而是用极具代入感的语调向读者传达每一部小说的魅力。《小说课》中的部分讲稿曾发表于《钟山》杂志,后广为流传,在网络上阅读量超千万。2016年7月,毕飞宇凭借这一系列作品获评“2016腾讯书院文学奖·年度专栏作家”。

传递阅读乐趣,分享创作心得

《小说课》是一本关于阅读的书。每一位伟大的作家都与阅读有着不解之缘。村上春树说:“不管多忙,生活多困苦,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都是不变的巨大喜悦。唯有那喜悦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卡尔维诺则在时光隧道中,深情诉说阅读之于自己的意义:“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帕慕克更是宣称:“通过认真阅读小说,我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毕飞宇也毫不掩饰自己对阅读的热爱甚至依赖:“对许多人来说,因为有了足够的生活积累,他拿起了笔。我正好相反,我的人生极度苍白,我是依仗着阅读和写作才弄明白一些事情的。”

在新近出版的《小说课》中,毕飞宇将自己阅读过程中体会到的那些欣喜、感动、惊讶甚至战栗与读者们分享。作为一名从事小说创作三十余年的作家,毕飞宇面对人类历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时,往往独具慧眼,他的《小说课》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文学海洋上那一个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读蒲松龄的《促织》时,他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小说家,蒲松龄在极其有限的1700个字里铸就了《红楼梦》一般的史诗品格。读《促织》,犹如看苍山绵延,犹如听波涛汹涌。”读《红楼梦》时,他认为:“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所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就是这个道理。”对于自己曲径通幽式的解读,毕飞宇认为:“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小说课》也是一本关于创作的书。毕飞宇既扮演了一位专心致志的读者,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小说家的身份。他坦言:“有时候我把小说看得很重,足可比拟生命。有时候我也会把小说看得非常轻,它就是玩具,一个手把件,我的重点不在看,而在摩挲,一遍又一遍。”熟谙小说创作技巧的他,从自身“作家经验”出发,另辟蹊径,一次又一次地摩挲着、甚至拆解着一部部文学经典,试图揭示这些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的原因。读蒲松龄的《促织》时,他谈到了小说创作中的“抒情”:“小说的抒情有它特殊的修辞,它反而是不抒情的,有时候甚至相反,控制感情。面对情感,小说不宜‘抒发’,只宜‘传递’。小说家只是‘懂得’,然后让读者‘懂得’,这个‘懂’是关键。”

wwzjy2017027002

2017年2月24日,毕飞宇《小说课》新书发布会于北京东四共享际举行,图为《小说课》作家毕飞宇及责任编辑赵萍。(千龙网发)

走向生动有趣的全民阅读

毕飞宇的《小说课》是南京大学教授丁帆与苏州大学教授王尧主编的“大家读大家”丛书中推出的第一部作品。这套丛书有两层涵义:“邀请当今的人文大家(包括著名作家)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外大家的名作;让大家(普通阅读者)来共同分享大家(在某个领域内的专家)的阅读经验”。人文经典照亮人生,而毕飞宇等“大家”的解读则为“大家”照亮了那些尘封的文学经典。

近些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的一些力量,都在积极推广“全民阅读”。北京市在地铁四号线上开通了“书香地铁”专列,“丟书大作战”也掀起了一股阅读小高潮,最近推出的文化类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更是让人们重拾阅读的美好与感动。在过去几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也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精选国内当代名家的经典散文、小说而成的“有价值阅读”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成果。“大家读大家”丛书可以说是对“有价值阅读”系列的延续。

作为这套丛书的第一部作品,《小说课》脱胎于毕飞宇在南京大学开设的一个读书系列讲座,丁帆、王尧评价道:“作为作家的毕飞宇教授的作品分析,更具有形下的感悟与顿悟的细节分析能力,在上升到形上的理论层面时,也不用生硬的理论术语概括,而是用具有毛茸茸质感的生动鲜活的生活语言解剖了经典,在审美愉悦中达到人文素养的教化之目的。”毕飞宇觉得自己对小说的解读“也许比‘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说”。这位作家“渴望年轻人更接近一些”,因为“拿着望远镜去阅读小说,我们很可能什么都看不见”。毕飞宇的《小说课》很好地实现了这套丛书的目标:使阅读成为一项生动有趣的事。

正如毕飞宇在《小说课》的后记中所言:“文学从不专制,它自由,开放,充满了弹性。”希望毕飞宇的《小说课》能一直延续下去,在这个充满弹性的世界里,引领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性和丰富性。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