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大明王朝1566》经典老剧缘何“复活”

2017-02-27 10:39 中国文化报

来源标题:《大明王朝1566》10年后重回观众视野 经典老剧缘何“复活”

2007年1月,由刘和平编剧、张黎执导的《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以不到0.5%的收视率黯然收场。但在之后的10年中,这部作品的口碑却持续发酵,以豆瓣评分9.5的高分被誉为“国剧巅峰”之一。如今,这部作品正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回到观众视野:2月13日,优酷复播《大明王朝1566》,上线仅一天,播放量就突破了400万,一周累计播放量超过3000万;2月25日起,该剧每晚七点半在重庆卫视热血剧场重播。

相比10年前的收视惨败,《大明王朝1566》现在网络上获得的关注度让很多人始料未及,加之另一部历史剧《大秦帝国:崛起》正在央视热播并收获诸多赞誉,不少评论人士发出了“历史正剧在回暖”的感慨。10年间的电视剧市场以及观众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此番老剧重播为影视剧行业带来哪些启示?

优质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

1997年,张黎作为艺术指导,与编剧刘和平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首次合作;10年前,张黎作为导演与刘和平再度联手,以明朝嘉靖后期历史为蓝本,借嘉靖帝朱厚熜和海瑞之间的故事创作出了《大明王朝1566》。该剧由陈宝国、黄志忠、王庆祥、倪大红等实力演员出演,并于2007年1月在湖南卫视以开年大戏首播,但出乎意料的是,收视率不到0.5%。

收视成绩如此之差,难道是该剧品质有问题?并非如此,不管是在业界还是观众口中,该剧都有难得的好口碑。不少当年看过该剧的观众都给予了较高评价,比如有豆瓣评论称该剧是“非常少有的抓人心的国产历史剧,人物丰满、剧情紧凑、发人深省”。

首播后的数年里,该剧逐渐汇聚了一批忠实粉丝。知名编剧史航也曾多次在微博上推荐该剧,并表达希望该剧重播的愿望,更有影视从业者将此剧奉为拍摄国产历史剧的范本。

有评论认为,《大明王朝1566》可视作我国内地电视剧工业制作的一个巅峰,无论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剪辑,都深具实力。张黎和刘和平的合作实现了以镜头语言再现厚重且极富戏剧张力的剧情,虽然故事是架空历史的再创造,但整部剧呈现了一种浑然天成的历史情境感。 精巧的戏剧结构离不开创作者的严谨构思,刘和平曾在接受采访时强调,面对那些平时不看史书、不懂历史的观众,创作历史正剧就更应该传达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精神,要对观众负责。

得益于一众实力派演员的认真演绎,嘉靖、海瑞、严嵩等一批观众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大明王朝1566》里变得鲜活而立体。在很多观众看来,几乎所有演员都和角色没有距离,台词拿捏得相当稳,即使是龙套角色,也少有“出戏”。

剧中海瑞的扮演者、演员黄志忠在接受采访时回忆当年的拍摄过程,“我最难忘的是演员们的专注和认真。”他告诉记者,这部剧的拍摄片场非常安静,大家到现场基本不看剧本,上来就拍,因为早就提前做足了功课。“每个人对这部戏都很投入,无论是哪个角色,都很热爱这部戏,甚至摄像都能背得出来台词。”

在剧中饰演杨金水一角的演员王劲松谈到该剧时说:“我的戏份不是很多,100场左右,随便你问哪场,我都可以告诉你我怎么想的、怎么准备的、怎么演的。不是我记忆力好,而是那种创作不敢忘,也不可能忘。”

优秀的剧本加上优秀的演员,成就了一部优质剧作。好作品注定不会被遗忘,10年之后,无论是观众还是播出平台,都把《大明王朝1566》当作一部全新播出的好剧来看待。“这说明优质作品经得起时间检验。”刘和平说。

变化的播出渠道和观众

这样一部优质国产历史剧在当年为何遭受冷遇?“时势使然。”刘和平后来总结认为,2007年该剧首播在湖南卫视,而湖南卫视以娱乐立台,观众群与历史正剧的目标观众重合度小,再加上当时播出时段是晚上10点之后,也直接导致了收视率上不去。

记者注意到,除了《大明王朝1566》以外,当年两部投资不菲且制作精良的历史题材电视剧《贞观长歌》《卧薪尝胆》也同样遇冷。现在回看当时的收视数据,可看出主力观众人群的变化——当时历史正剧的目标受众,即所谓的“社会精英型高端观众”,由于无法在固定的时间观看电视剧,正在远离电视机。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频网站不仅为电视剧提供了新的播出渠道,还以便捷的观剧方式锁定了一批目标受众,聚拢了一大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人,通过弹幕、剪辑等“玩剧”方式自发为剧集提供传播能量。记者在优酷观看该剧时发现,不少网友边看剧边发送弹幕,内容涉及历史背景介绍、演技评价、台词分析、道具化妆科普等方方面面,难怪有网友表示:“幸好有弹幕解说,不然有些地方还真看不明白。”

近年来,高品质影视作品借由互联网渠道赢得更多观众的趋势越来越被业界所重视,比如,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发出“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的预判,爱奇艺创始人龚宇提出“对标美剧的超级网剧模式将成未来主流”。

不变的品质追求

在互联网尤其是一系列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下,电视剧的生产创作环境以及面对的市场和受众已发生巨大变化。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电视剧产量逐年走高,但精彩、经典的作品所占比重并没有变大,反倒有日趋衰减之势,严肃创作的观念已被急功近利的市场洪流所淹没。

近年来,一批改编自热门网文的古装、玄幻、爱情题材电视剧作品充斥荧屏,演员演技被“抠像”“倒模”技术所代替,替身、后期配音更是成为普遍现象。

谈及当下电视剧创作中的不良倾向和职业素质等问题,黄志忠持乐观态度。他认为,随着时代的改变,观众的年龄层、观看方式和审美取向都在改变,市场也需要这样的自我调整、自我消化,最终达到适应市场形态的新创作模式。“观众对一部好剧的评判标准,无论是10年前还是当下,或者再过10年,都不会变化。”

在黄志忠看来,《大明王朝1566》时隔10年再播依然受到极大关注就指明了关键所在——不管市场和平台如何变化,坚持内容的高品质依然应是电视剧创作的方向。“影视剧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时候都应该追求完美,这种完美对于创作者来说应是‘一辈子能拍这样一部戏,值了’。”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于帆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