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伊绯
1923年1月20日,梁启超从南京讲学返回天津,闭门养病,来客一律不见。当年北京《晨报》就刊出了梁氏闭门谢客的启事:
“鄙人年来虽委身教育,但惟愿就自己所好之学科为短期之巡回讲演,或自约同志作私人讲学,至于国立诸校之任何职员,断断不能承乏,敬吉学界诸君,幸无以此相嬲。鄙人顷患心脏病,南京讲课勉强终了,后即遵医命,闭门养疴,三个月内不能见客,无论何界人士枉顾者,恕不面会。谨启。”
然而,就在梁启超闭门谢客三个月的启事刊出后22天,1923年2月11日,《清华周刊》的记者,却敲开了梁家大门。当年的2月16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记者选择腊月廿六登门造访,倒并不是去送年货,拜年什么的,而是因为时值清华学校将改办为清华大学之际,特来征求梁启超意见的。在此之前,记者已经专访过北大教授胡适、清华校长曹云祥等,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创办清华大学的权威意见与宝贵建议。但“压轴”访谈对象,梁启超是当仁不让的不二人选。毕竟,在国内文教界、学术界乃至整个公共文化领域中,他都是第一流人物;且与清华学校本身就有着相当深厚的渊源。
早在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就应邀到清华给当时的学子作了题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勉励清华学子。5天之后,这篇演讲词即在《清华周刊》第二十期第一版刊出。此后,清华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在1917年修建大礼堂时,又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刻在巨型校徽上并镶嵌在舞台正额,以此激励后学。
此外,1914年底梁启超还曾到清华西工字厅“假馆著书”10个月。1917年年初再次应邀到清华演讲。1920年12月,开始到清华系统讲授“国学小史”。1922年2月起,被清华正式聘为讲师,讲授中国学术史等课程。所以,将梁启超定为此次系列访谈的“压轴”人物,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了;况且,此刻梁身在天津,《清华周刊》记者在北京就近采访完成之后,再赴天津梁宅访谈,本也就顺理成章。
据专访后不久刊发的梁启超谈话要点来看,从大学董事会组织与运作,学生会使命与职责,人格教育与国学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有令人耳目一新、掷地有声的建言。无论如何,过了1923年这个不平静、不平凡的春节,过了这个对清华师生而言激荡风云的春节,清华也开始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辞旧迎新、别开生面的万千气象,几乎就一步步沿着梁启超的建言轨迹,将“清华”的名字载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重要一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