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明展出的吴三桂铜像
吴三桂画像
位于贵州岑巩县马家寨的吴三桂墓碑(前立小碑仿雍正元年原碑复制,后立大碑为2015年吴氏后人新立)
近读2月9日《春城晚报》刊登一则消息:“吴三桂绝世珍宝亮相”,即金杯、玉杯与吴本人铜像。这三件宝,是否为三桂遗物,当由考古学者鉴定。若以此三物来证明三桂早有“称帝的野心”、欲与清“平分天下”,甚至当年为夺一个女人而降清,却难以服众。为澄清事实真相,有必要回顾三桂从降清到叛清的心路历程。
李自成的错误政策,“逼”得吴三桂投清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帮助清朝打天下,晚年举兵叛清,落了个身败名裂的结局。300多年来,吴三桂被定为一个反面人物,一直受到人们的唾弃。
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不论是正面、反面人物,都应实事求是。不因其反面而妄加罪名,也不因正面而掩饰过错。吴三桂缘何投向清朝?又为何与农民军结仇?
李自成进入北京时,吴三桂率辽兵正行进在进京的途中,他是奉崇祯帝之旨,率部撤离他据守的宁远(今辽宁兴城),进京勤王。三月二十日(1644年)到达丰润,传来京城陷落、崇祯帝殉国的消息。吴三桂惊惧,再继续进兵已属无益,遂回师山海关,观望时局有何变化。
下段史实,就是吴三桂接受李自成招抚,决定投入其政权。事情的起因,还是李自成与他的谋士们深虑吴三桂拥兵山海关,尚未投降,如与关外的清政权勾结,将对新建成的大顺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计虑再三,决定许以封侯、重赏,并动员其父吴襄给三桂写信,动之以父子之情,劝其速来京归降。这一招果然奏效,三桂很动心,痛快答应李自成的条件。当然,正如人们皆知,他的爱妾陈圆圆也在北京。北京陷落,其亲人及圆圆生死未卜,何如接受招抚,他的亲人生命就会得到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吴三桂还有一选择:投入关外的清政权。在此一、二年前,清太宗给吴三桂写过两次信劝降,又动员已降清的舅父祖大寿、长兄吴三凤、姨夫裴国珍、表兄胡弘先及挚友张存仁等,力劝三桂速降。但三桂皆不答。惟祖大寿二次写信后,三桂回复委婉谢绝投清。原因无他,以明帝尚在,尚存希望;还有一个因素,其父未降,圆圆还在北京,他怎能背父投靠清政权!尽管他的诸多亲友已降清,不断向他劝导,他不为其所动,保持沉默而已。相反,李自成向他发出呼吁,他不多犹豫,即捲甲归顺。
接下来,一个重大情节,就是吴三桂率部进军至永平以西的沙河驿(今河北卢龙县境)时,突然变卦,与李自成反目,重返山海关。
史载,三桂率部至永平时,即得到北京方面的信息,其父正在“受闯贼刑法将死”、爱妾已被李自成大将刘宗敏掠去。原来,李自成率农民军一进入北京,就动用酷刑,对京中各级官吏追赃派饷。为要挟三桂就范,已把吴家人作为人质逮捕。吴襄身为御营提督,自然不能幸免,被“拷掠甚酷”。故三桂所派密探回复称:其父受重刑“将死”。农民军一方面大肆向各级官员搜求银两,一方面还搜求女人,将美艳之女分配给各级将领。圆圆被刘宗敏搜得,据为己有。
吴三桂听到这些消息,该作何反应呢?以人情之常,他当然不能接受这一事实。如史载:当他听到父受刑将死的消息,“不胜发竖”,简直是怒发冲冠!尤其圆圆被掠,受刺激更大,恨得咬牙切齿:“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见人耶?”他的情绪愤激到了极点,有点失控吧!这就是吴三桂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在这种情绪支配下,三桂岂能宽容农民军所为,甘心投入这个政权?
对三桂与李自成反目这件事,时人或稍晚之人都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强调圆圆被掠是促使三桂先降后叛李自成的主因。如《明史》《庭闻录》等书,都是这种说法,即如吴梅村《圆圆曲》所说“冲冠一怒为红颜”,点到了此说的要害。近世《清史稿》之吴三桂传,也只说为圆圆被掠而“怒”。另一种说法,与此不同,如《謏闻续笔》称:三桂至永平,“闻其父吴襄为所系,索饷二十万,乃惊曰:‘此诱我也……’乃率兵还。”《甲申传信录》说:三桂至永平,“闻其父为贼刑掠且甚,三桂怒,遂从沙河驿纵兵大掠而东……顿兵山海城。”有意思的是,这些书根本不提圆圆被掠这件事。
不论当时人或后人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必须看到,李自成进京不分官员大小,一律严刑追赃,继而抢劫民产,造成严重后果。特别是,连吴三桂至亲也遭此重创,对他本人的感情与人格造成严重伤害。如果说开始还未意识到,那么在向三桂招降时,李自成就该迅速采取措施,释放吴襄,还回圆圆,给以优待,事情也许不会向坏的方面发展。可惜,他错失时机,并未这么做。当三桂到达永平,北京在望时,他得到上述传来的信息,证明李自成没有纠正错误。一句话,李自成的错误政策造成这一恶果,硬是把三桂逼到清朝这一边。所以,人们独责三桂是不公平的,也与事实不符。以往迄今,一些人只突出或者只说三桂为一个女人而反李自成,是有意贬斥三桂的人格。作为三桂这一方,其父被刑拷、爱妾被掠都是一件事,任何强调一方面而不顾及另一方面,也是不可取的。
与谁“平分天下”
在清军入关前夕,多尔衮与吴三桂谈判,是否曾约定双方将来“平分天下”呢?可以肯定地说,绝无此事!
此事之缘起,实始于三桂向清朝请兵,助他抵抗李自成进攻。在他与李自成决裂后,已预感他必将受到征伐,遂定计邀清军前来山海关助战。当郭云龙、杨珅两使奉命赴沈阳途中,巧遇辅政王多尔衮率大军进关夺权。多尔衮抓住机遇,当机立断,改变经内蒙趋北京的行军路线,直奔山海关而来。很快,三桂第二次遣使,十万火急,力摧多尔衮加快进兵。多尔衮也两次写信答复,同意出兵助战,概无疑问。但信中又力劝三桂归降,不失封王之赏。三桂两信中,绝不提及降清之事,主旨就是“泣求”清军助他报君父亡国之仇,并许愿待事成,必“裂地以酬”,即赠送土地以作感谢!此时,他既无乘危称帝的野心,亦无降清之意。
四月二十一日晚,清军终于到达距山海关八里远的威远台。农民军已先清军到达,白天已与三桂军展开激战,三桂军岌岌可危,山海关险些被攻占。此战结束,预示次日必有一场恶战。三桂心急如焚,一夜间派遣使者往返于清军大营凡八次。但多尔衮就是按兵不动,意在逼三桂亲自出面,使其降清。果然,至天蒙蒙亮时,三桂遂率部分亲兵,驰出关外(农民军在关内一侧),谒见多尔衮。两人立即会谈,在如何应对李自成这个关键问题上,双方一拍即合,共同制定作战方案。三桂为表示他的真诚与决心,率先剃发易服。至此,他正式降清。他们两人还谈了什么,有何承诺,不见诸于清官方史书记载。
30年后,当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发布一道讨清檄文,内中有一段话:“(击败李自成后)不意狡虏遂尔,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踞燕都(北京),窃我先朝神器”。三桂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当年他与多尔衮谈判,曾订立盟约。《謏闻续笔》明载此事:
桂念腹背受敌,势不得全,乃与清帅(指多尔衮)约云:“从吾言,并力击贼,吾取北京归汝……”。(多尔衮)问所欲?(三桂)曰:“……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清帅许之,攥刀说誓……
这段话意思是,吴三桂处境危机,请求清兵与他一起拼力“击贼”,待取得北京,就归多尔衮。他要求找到崇祯帝的皇太子及永、定两王,在南京即位,清与明以黄河为界,和平共处。这就是三桂设想的“平分天下”的方案。他一提出,当即得到多尔衮的完全赞成。于是,双方举行仪式,承诺信守誓言。
尽管明朝已亡,三桂还是力图明朝复国,为感谢清朝的帮助,他为明朝做主,让出半壁江山,与清“平分天下”。
以多尔衮为代表的清朝统治集团,赞成三桂“平分天下”的方案,不过是权宜之计。这有利于争取并利用三桂的军事实力,彻底打败李自成,天下便唾手可得。形势的发展只在转瞬间,所谓“平分天下”的设想便沦为泡影!三桂只能顺其势而行,真正成了清朝的一位“平西王”,效命疆场,助大清完成了对全国的重新统一。
“屯兵集粮于昆明”,准备“反清称帝”?
问题又来了:三桂奉命镇守云南兼辖贵州时,是否“屯兵集粮于昆明”,以图实现“反清称帝”、与清“平分天下”的野心?
这的确是个重大问题。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一部史书对此有明确记载。三桂自顺治十六年(1659)迁入云南,迄至康熙十二年(1673)底离开云南,他在昆明生活了15年。说他“屯兵集粮”,准备反清,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臆断。
与上述说法正好相反,他把云南看作是他的世守之地,将他的平西亲王爵传之于子子孙孙,与清朝共终始。史称,三桂“自以为西南一隅,真子孙万世之业”,“世守云南”。他的本意在于,“冀得世守藩封,如沐氏故事,永踞滇中。”希望如明代把云南封给沐英之例,永远踞云南。
当撤藩令下达,云南巡抚朱国治催他搬迁时,他还争辩说:“吾挈天下以与人,只此云南是吾血挣……”他是说,他把天下给了人,只此云南是我用血汗换来的!他眷恋其封地,并未想夺天下之意。
在撤藩前的几年中,三桂为消除朝廷对他的疑虑,主动采取行动:康熙六年(1667)正月,以“精力日减”为由,自请辞去云贵总管的职务,同时又把选任当地官员的人事权上交。三桂的权势进一步削减。
军队是夺取政权与维护政权的根本。三桂掌握一支数万人的精锐军队,也主动提出裁军,还在他请辞云贵总管前,即康熙四年(1665)正月,一次就裁去云南额兵7200余名。他创建的“忠勇”与“义勇”两营亲军,也几经消减;其心腹之将,也纷纷调离,故其两营已是有名无实。
由此可见,今人所说三桂“屯兵集粮于昆明”,准备“反清称帝”等说法,并不符合事实。还有诸多事实能证明三桂居滇并无谋反之企图。早在顺治五年(1648),三桂就把长子吴应熊送到北京,入侍世祖。其他两王: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也把长子送到北京来。实则是充作人质,以牵制三王或有不轨之事。康熙十一年,三桂60岁,应熊奉命回昆明拜寿,事毕即回北京。此时离叛清只有一年多,如果三桂真有叛意,他一定会想办法将长子留下的!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这期间,不断有“反清”志士给三桂写信,鼓动他起兵反清。如原南明弘光朝官员查如龙,给三桂“上血书”策动他造反。三桂毫不留情地将此人连同血书送交北京处理,已见其忠清之心不变。
康熙撤藩,逼反吴三桂
三桂最终叛清,绝非蓄谋已久,真正的原因则是圣祖突然撤藩,伤及三桂与其部属的根本利益,逼其铤而走险。
三桂在云南近20年,他的意图就是力图保住云南这块地盘,传给子孙,世代承袭平西亲王的爵位。他的部属,跟随他从东北打到西北,再打到西南,最后落脚于云南,子孙繁衍,各个富且贵。
事情的缘起,当始于平南王尚可喜申请撤藩。可喜与三桂并列为王,镇守广东。他自感位高权重,必会引起朝廷的疑虑。为自己及后世子孙计,何不主动交权,引身全退!于是,可喜于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主动上疏,向圣祖提出撤藩的请求,重返他的故乡——海洲(今辽宁海城)养老。
可喜的举动,正合圣祖的本意,当即批准。他也期待平西王吴三桂与靖南王耿精忠仿效,主动提出撤藩。但三桂压根儿就不曾想过撤藩回故乡。迫于形势,不得不申请撤藩,但心存侥幸,以为朝廷一定会挽留他。正如他的谋士刘玄初警告:若申请撤藩,必是朝辞夕准。果如其言,圣祖批准的旨意很快传到云南,三桂半晌说不出话来!事到如今,如果他执行旨意,搬出昆明,什么乱事也不会发生。
但是,三桂与可喜的想法完全不同。在他看来,云南这块地盘是他用生命换来的,朝廷予之,今又剥夺,当然无法接受!不只是他个人,他的部属反应尤其激烈。撤藩令下达时,“全藩震动”,人心沸扬。三桂周围的核心人物,个个“愤愤不平”,同声愤慨“王功高,今又夺滇!”他们已在此安居,跟随三桂,都获得官职,生活富贵,一旦撤藩,他们大多失去这一切既得利益!因此,他们开始鼓动并说服三桂起兵,一些谋士为他分析形势:“(以)王威望,兵势举世第一,戎衣一举,天下震动!”三桂开始还犹豫再三,经不住部下一再鼓动,终于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昆明宣布起兵。
这场乱子,直接原因的确是圣祖撤藩失策,激变成乱。从太宗特别是世祖之世,累累许下承诺:“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王其巩固封疆……功名永垂山河”。这些诺言都写在赐封王爵的金册里,连康熙帝即位后,也几次重复其父祖的承诺。如今,三藩并无蓄谋叛逆之蛛丝马迹,康熙帝等却视同敌人。本可以从长计议,却操之过急,急于求成。三藩情况不同,本可以区别对待,分出先后,以分其势,不至出大乱。岂料圣祖年轻气盛,采取一次性全撤,结果两藩造了反,唯平南王尚可喜始终如一。这就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和策略招致一场大乱,圣祖与其核心集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吴三桂方面说,不顾大局,为一己之私,不惜大动干戈,且不说他给广大百姓制造苦难,他本人结局也悲惨:身败名裂,祸及子孙,几尽灭绝,而他死无葬身之地,直到近年,才在偏远的贵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他的隐身之地——不过是一座很不显眼的小黄土包而已!
以上所议,并非有意为吴三桂辩解,而是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有关吴三桂“降清”、“叛清”等问题进行较为客观的陈述和分析。综合历史史实,并分析吴三桂的心路历程,有助于丰富和加深我们对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与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