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了一年之久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于1月18日首播,豆瓣评分一路飙升至9.5分。制作人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在她看来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这些节目受到关注就并不能标志今天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文化类节目突围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善。”
关键词:使命
央视应该扛起文化大旗
《中国诗词大会》让很多观众认识了一个全新的董卿,她首次展现了清新隽永和文学功底。而到了《朗读者》,董卿的身份又发生了变化,她变成了制作人。“我在主持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了,是时候去做一档自己喜欢的节目了。”谈起制作《朗读者》的契机,董卿这样解读。
董卿的父母都曾是复旦大学的高材生,董卿自小也熟读诗词歌赋,她说制作《朗读者》也正是她对文学的热爱所致。
另一方面,董卿觉得自己所在的央视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这就是一个大时代背景和个人特性吻合的产物,因为我自己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而且还对人也很感兴趣,《朗读者》其实无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星素结合
素人比明星更容易捕捉故事
在《朗读者》之前,也有一些类似朗读、演说、讲故事的节目,但大多讲的是明星自己的故事。《朗读者》则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有明星、有素人、有明星的故事,也有素人老百姓的故事。董卿坦言,最初也考虑过全明星阵容,“但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
比如首期节目中,鲜花山谷夫妇的故事就让很多人感动,朋友圈关于他们的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态度被刷屏。董卿说,这就是她想要达到的预期。在选择嘉宾的标准上,董卿这样解释,“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但是也希望他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思考能力,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我们弘扬这些人,都是我们想要选择的。”
关键词:文化
唤起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
从《见字如面》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最近一段时间文化类综艺很火,但董卿却并不认为文化类综艺真的迎来了春天,“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它需要更精心的设计,但是今天的首播之后我们也得到了很多的反馈及好评,给了更多的信心和鼓励。它让我看到了在一些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有需要这样的文化风向标。”
《朗读者》播出前,也有观众担心节目的文化气息过于浓重,可能在老百姓接受程度上有些困难,但董卿却并不担心,她拿首期节目中最后一位嘉宾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举例,“他应该说是本期节目当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是他的讲述却引起了最多的共鸣,我觉得并不在乎大众是否熟悉并在乎他的事情,他的讲述能不能引发我们的共鸣,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许老先生的这种可爱和执着,真的是打动了无数人。”
采访最后,董卿也对重娱乐化的市场氛围下,文化类节目该如何突围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还是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的一个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类的一种共鸣,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一种最温柔的一种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