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铁汉
《铁公鸡》是20世纪40年代风靡菊坛的京剧连台本戏,以武打见长。京剧名宿程永龙有三十六本《铁公鸡》,京剧艺术家李万春排演了十二本《铁公鸡》。其中第三本最精彩,在艺术风格和表演技巧上均有代表性,因而常常单独演出,成为短打武生的一出重头戏。
“铁公鸡”不是什么鸡神、鸡精之类的雅号,剧中也无司晨报晓的大公鸡,它是太平天国一员勇将的诨号。他为何被称为“铁公鸡”呢?概因我国古代盛行搏鸡之戏,试想将善斗的公鸡冠以“铁”字,其凶猛、骁勇之势自然锐不可当,所向无敌。
连台本戏《铁公鸡》系描写太平天国与清廷错综复杂的武装斗争,属于京剧连续剧。而广为流传的《三本铁公鸡》,则集中描写太平军将领铁金翅降清后,被委任军中,一日太平军细作萧能干潜入清营,报知铁金翅,其叔铁公鸡被清廷两江总督向荣部下所杀,并劝其反正。铁金翅遂定计,假意请向荣过营饮宴,伺机报仇。向荣接到请帖,疑虑重重,决定由部将张嘉祥扮作马夫,侍从左右,以防不测。果然席间,兵卒不断来报:“前营失火!”“后营失火!”“满营火起!”向荣见势不妙,起身告辞,却被铁金翅拦阻,并扬言:“你来了,就走不了啦!”这时伏兵四起——张嘉祥见状跳出,双方兵戈相见,向荣遭到火攻,狼狈不堪。张嘉祥力保向荣突围,幸援兵赶到才挽回败局,并擒获铁金翅。值得注意的是,在《三本铁公鸡》中,因铁公鸡已死,故根本没有此人物出场,但剧名仍叫《铁公鸡》。热情的观众只顾观其扮相、舞蹈和武打技巧,并未计较剧名问题。
《铁公鸡》的轰动效应,当归结为二度创作的独出心裁、勇于探索和锐意创新:首先,人物扮相一律清装打扮,既有袍子马褂,又有箭衣、汗褟儿。头上或戴缨帽,或蓄大辫,令人耳目一新;其二,主要人物念京白,通俗易懂;其三,武打新颖别开生面,如开场“大操”,32人组成的方阵,变化多端,气势恢宏。中间的双人“趟马”,翻腾跳跃,矫健多姿,美不胜收。末场戏中,张嘉祥在开打中的“耍大旗”满台飘舞,猎猎有声。以及精心编排的“跟头比赛”、“真刀真枪”的武功技巧,令人目不暇接。所谓“真刀真枪”,其实就是将把子(兵刃)换为电镀的金属材料,虽为招徕观众的夸张之举,但也有一定吸引力。开打时挥舞起来,闪闪发光,铿锵有声。同时武术中的“双手带”、“三节棍”、“双匕首”等民间武器的选用,平添了几分惊险和新奇。
《三本铁公鸡》的演出成功,使得剧场掌握了观众心理,不时推出《双双铁公鸡》、《四四铁公鸡》。上世纪40年代,上海天蟾舞台竟邀请各路武生名角,组织了一次“武生大会”,推出《十十铁公鸡》,即集中优秀的少壮派武戏演员分别扮演十个向荣和十个张嘉祥。演出中群芳竞艳,异彩纷呈,台上龙腾虎跃,台下喝彩不绝。十对主要演员血气方刚精神抖擞,纷纷施展看家本领,使出浑身解数,尤其是扮演张嘉祥的演员,个个身手不凡,每个人都翻出了新、奇、巧的,各式各样的跟斗,以表现这位“马夫”的骁勇与彪悍。最后一对向荣和张嘉祥的扮演者是红遍大江南北的李万春和李少春,当时“二李”风华正茂,技艺精湛,观众期望值很高,故排在最后出场。李少春看到如此热烈的场面,若有所思地向李万春说:“姐夫,前头几对把跟斗都翻绝了!我们能不能来个出奇制胜?”李万春点头说:“好!这回咱俩换换!”说着把鼻卡(一种小胡须)递给了李少春。这时,场面上“缓锣”,舞台出现短暂的平静。突然紧锣密鼓,犹如战鼓催春,使观众为之一振。这时,“二李”出场了。观众愣了:怎么从来不翻大跟斗的李万春却扮演了张嘉祥?剧场内寂静无声,只见“二李”双双来到台前,稍一停顿,转身回到上场门,二人同时“跨虎儿”,接着腾空跃起,只听“啪”的一声,一个“飞脚”又响又脆,犹如旱地拔葱,然后轻盈落地,顺势旋转,紧接着一个“踹丫”,二人亮成高矮相,构成一幅烈马疾驰、奔走荒郊的画面。这一组“双人舞”的动作干净利落,整齐划一。“好!”台下阵阵喝彩,声震屋瓦。只见舞台上的马夫牵引丝缰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最后松开缰绳,李万春趁势走了一排扫堂腿。他左腿下蹲,右腿平伸画圆,全身就地旋转,右腿每扫一圈,脚尖必落原地,数圈之后,利用腰功使疾速旋转的身躯徐徐渐慢,而其惯性尚存,游刃有余,恰似凤凰单展翅一般。然后停稳起身亮相,动作轻快自如,观众欢声雷动。“二李”合作标新立异,艺惊四座,一时传为梨园佳话。
话说回来,铁公鸡究竟是何许人也?梨园界众说纷纭。据前辈史学家考证,此人系太平军将领,姓石名祥祯,乃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堂弟。他本领高强,胆略过人,《二本铁公鸡》里曾表现其战斗和牺牲的过程——铁公鸡与张嘉祥交战,将对方生擒活捉,夹在腋下,欲献天王请功受赏,不料张嘉祥拔出插在筒靴里的短刀,将其刺死。铁公鸡一时的麻痹大意,致其功败垂成送了性命。他虽在戏中出场不多,全剧却以其诨号命名,倒是令人深思。
在武戏相当匮乏的当下,若能将这出断档多年又独具一格的京剧《铁公鸡》加以整理,去芜取菁,以崭新姿态重新出现在观众面前,想必一定会受到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