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地人
首先要恭喜吴彤,在第59届“格莱美”的颁奖礼上,他所参与的“丝绸之路合奏团”(The Silk Road Ensemble)作品《歌咏乡愁》(Sing Me Home),获得了“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这也是“丝绸之路合奏团”继2010年获得“最佳古典跨界专辑”后,第二次获得了“格莱美”的肯定。
当然,这不是吴彤个人的荣誉,更和中国音乐从此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命题无关。甚至可以说,吴彤个人的音乐轨迹,根本无法用来大规模复制粘贴。吴彤的成功,其实契合的是音乐融合的命题,这倒是中国流行音乐和文化,真正想要融入国际所能借鉴的。
《歌咏乡愁》:不中国很世界
吴彤在“格莱美”获奖之后,很多人只是根据吴彤中国音乐人的身份,将事件上升到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高度,却不知道《歌咏乡愁》既不是吴彤的个人专辑,更不是一张关于中国音乐的唱片。
《歌咏乡愁》实际上是“丝绸之路合奏团”的集体作品集。这个合奏团由华裔音乐家马友友创建,从乐团的取名,就说明了它有沟通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目的。而这个乐团与其说是一个固定班底的乐团,倒不如说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一个建立在东西方音乐融合基础上的音乐项目。
以最新的《歌咏乡愁》为例,马友友在这张专辑的录制过程中,邀请了世界各地的音乐人参与,所以专辑中也有大量的来自非洲、印度、中东、中亚的音乐元素。当然,因为吴彤和他的笙的加入,以及一些琵琶演奏的运用,让专辑的部分作品,有了一种熟悉的中国味道。
其实,无论是《歌咏乡愁》还是“丝绸之路合奏团”,它们就是典型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指世界上所有的音乐。而作为音乐风格标签使用的“世界音乐”,则是在欧美文化中心基础上,对其他第三世界音乐的一种命名。虽然这种命名,有文化角度的不公平,但不可否认的,也是因为“世界音乐”从概念到市场的确立,让全球各地的音乐人,有机会进入国际流行音乐的中心地带,并且带动了本国本地区传统音乐的传承。比如印度西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巴西的“波萨诺瓦”之父裘宾、“雷鬼”音乐教父鲍伯·马利等等。而在吴彤之前,中国音乐真正进入欧美主流市场,也是通过“世界音乐”这个渠道,其中就包括郭英男、朱哲琴和萨顶顶等音乐家和歌手。
吴彤:曾经摇滚起点“扬州”
吴彤曾经是一个摇滚歌手,当时的名字叫吴桐。
1993年,《摇滚北京》合辑推出,很多歌迷知道了一支名叫“轮回”的乐队。在这张优秀作品荟萃的专辑里,“轮回”乐队的《烽火扬州路》,是其中最特别的一首。
《烽火扬州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歌词,直接就是选用了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而作品前奏运用的《十面埋伏》琵琶独奏,和崔健《快让我在雪地上撒点野》里的古筝一样,成为中国早期摇滚乐民族化融合的样板。
虽然早在邓丽君的《淡淡幽情》开始,为中国古典诗词重新谱曲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创作,就从来没有停过,但以重型摇滚乐的方式,去演绎宋词作品,《烽火扬州路》即使不是第一首,也肯定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首,甚至直到今天,都没有被超越。
此后“轮回”乐队在1995年发行的首张同名专辑,除了重新录制的《烽火扬州路》之外,倒是和民族音乐没太大关系。不过,在两年后的《心乐集》里,吴彤和“轮回”乐队,却在音乐里融入了大量东方音乐元素,甚至从比例上,已经到了打破传统摇滚乐结构的程度。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张专辑在当时并没有太好的销量,甚至引来了一些摇滚歌迷的争议。
《心乐集》之后的《我的太阳》翻唱集中,吴彤和“轮回”乐队除了改编一些经典流行歌曲之外,还改编了一些民歌小调,并且在《我的太阳》这首作品里,与男高音演唱家进行了跨界合作,同样也开创了当时中国摇滚乐先例。
吴彤不仅走在了中国摇滚乐的前头,甚至还走在了“轮回”乐队的前头。由于在音乐理念上的分歧,也让吴彤和“轮回”乐队分道扬镳。
从音乐世家到“世界音乐”
其实,早在吴彤正式退出“轮回”乐队前,他就已经开始了“世界音乐”梦的追逐。
1999年,吴彤在美国密执安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中国民族管乐器讲座时,结识了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这也为他打开了另一个音乐窗口。相比此前用民乐和摇滚乐相结合的方式,此后吴彤加入“丝绸之路合奏团”,才算让他的音乐融合梦想有了一个更开放的平台。当然,以美国作为音乐发展新基地,从此投入“世界音乐”阵营的吴彤,这一次的身份不再是中国摇滚乐主唱,而是笙演奏家。
吴彤出身于音乐世家,制笙、吹笙,是吴彤家族几代的传承,他也从5岁起,就跟随父亲这位启蒙老师,开始学习笙的演奏技巧。此后顺利考入中国音乐学院民乐系,并且先后师从杨守成和曹建国。
在吴彤青少年时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恰恰是港台和欧美流行音乐冲击内地音乐市场的时代,处于大时代激流中的吴彤,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爱上了流行乐这种更为感性和直接的表达方式,并且在后来一有机会,就与同道者组建了“轮回”乐队,用以将青春期的荷尔蒙,通过音乐与节奏尽情释放。
但民乐的根底,却是吴彤难以抹掉的音乐基因。从《烽火扬州路》到《心乐集》,一有机会,吴彤就会在自己的创作里,融入自己的民乐“手艺”,只是当时的他不知道,他已经走在了“世界音乐”的旅途上。
吴彤走的也是音乐丝绸之路
从加入“丝绸之路合奏团”开始,吴彤也开始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丝绸之路。
实际上,音乐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丝绸之路。像吴彤早年“创业”时期所玩的摇滚乐,最早也是来源于布鲁斯音乐,而布鲁斯音乐的源头,就是非洲的劳动号子,在经过不断的融合与再创造之后,也衍生出了放克、灵魂乐、节奏蓝调和摇滚乐等不同的音乐类型。同样的,如果不是鲍伯·马利将牙买加的音乐和摇滚乐结合,也就不会有我们后来听到的雷鬼音乐。而没有皮亚佐拉用古典音乐的方式,将阿根廷民间音乐改良,也不会有后来探戈音乐的风靡全球。现在已经成了格调象征的“波萨诺瓦”音乐,同样也是爵士乐与巴西民间音乐的融合。
融合,无疑是音乐发展的一种规律,无数的音乐类型,因为融合而传承下去,音乐也因为这样一次次的融合,从而不断激活新的属性,更创造出更多新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