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角儿”的粉丝团:京剧义工 不止于戏

2017-02-14 07:47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角儿”的粉丝团:京剧义工,不止于戏

不是只有娱乐明星才有粉丝团或者“应援团”,京剧表演艺术家或者优秀的京剧演员也开始拥有大量粉丝团。

与那些娱乐明星的“应援团”不同的是,这些戏迷们的粉丝团基本上是民间自发组成的。在他们的背后,没有娱乐世界的经济利益,有的是对京剧的义务宣传与普及。

这些“粉丝团”虽然也像过去那些老辈戏迷那样捧角、追角,但不同于前辈的是,他们会利用当下的新技术和新观念去推广京剧,甚至还会组建公益课堂给下一代传授京剧知识。

他们自称是京剧义工,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又“不止于戏”。

“杜兜儿”的建立 网上存知己

北京有多少京剧名角,似乎就会有多少他们的粉丝团。“杜兜儿”便是其中的一个。这个粉丝团的所有成员都迷上了北京京剧院的著名老生——杜镇杰。

与众多的名角粉丝团相类似,这个“粉丝团”的成员以80后和90后为主力,不少还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对杜镇杰以及他的舞台艺术非常痴迷。有一位上海戏迷,杜镇杰只要有演出,都会赶到北京,风雨无阻。这与任何一位名角的追随者观点相同:名角的戏就要去现场看,只有在现场才过瘾。

“粉丝团”里的成员大都是通过网络相互认识并走到一起的。“生活中的戏迷实在太少了,我请别人和我一起去看戏,人家都不去。”一位杜镇杰的粉丝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微博的出现,让这些粉丝有了结识的可能。有不少人关注了杜镇杰微博,也在自己的微博发表看戏感受,互相评论和转发。他们在微博上先熟识起来,时间一久,网上的朋友逐渐变成线下好友。他们开始建微信群、做公众号,还为杜镇杰戏迷微信群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杜(肚)兜儿”。

用自媒体传播京剧背后的中国文化

梅兰芳有“梅党”,白牡丹(荀慧生)有“白党”……当年四大名旦各有一批文化人成为“死党”,以编新戏或者在报纸撰文等方式来追捧之。

与早年不同的是,这些新生代的京剧粉丝更多利用新媒体去发表京剧导赏类文章,并且将受众群体细分为“新戏迷”和“资深戏迷”。他们撰写或者推送的文章,也不再是就戏说戏,就艺谈艺,就角捧角,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了京剧背后的层面——中国传统文化,让新戏迷能够更好理解一部戏的故事及其文化含义。

“比如《苏武牧羊》,我们会先写《汉书》中所记载的真实的苏武牧羊是什么样的,然后,在京剧中的苏武牧羊是什么样的,二者之间有怎么样的异同,以及苏武牧羊对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有什么样的影响。”“杜兜儿”的一位成员说。

对于那些资深票友,粉丝团则为他们准备了“深阅读”。比如,杜镇杰最近要唱一部戏,而这部戏以前曾经有一些京剧大师唱过。粉丝团会邀请资深的专家、票友,写文章对这些人的表演进行赏析和对比。这类导赏文章对于普通的戏迷朋友可能阅读起来有难度,但是,对于资深票友很有意义。

组织团购 不挣差价 支持市场

从市场角度,各家名角的“粉丝团”已经成为京剧市场里一股重要的力量。通过组织团购,在演出单位、剧场和观众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既能够帮助演出单位和剧场保证票房,又能够给予观众优惠,使得三方满意。而大部分“粉丝团”在其中并没有谋取经济层面的利益。

“杜兜儿”就是其中一例。

到了2016年,“杜兜儿”的人数越来越多,微博关注已经近两千人,微信群也有几百人。当时,杜镇杰《寻梦·承泽》系列演出又开始了新的一季,全年12场大戏在长安大戏院开演。这个项目的演出是一次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尝试,没有赠票和赞助。

“粉丝团”找到了北京京剧院和长安大戏院。协商之后,各方同意粉丝团在承诺一定数量情况下可以组织折扣团购活动。有了团购,票价便宜了,还可以提前买到好座位。“杜兜儿”内对团购的反响相当好,为此他们专门建了一个团购微信群,人数很快就达到了将近400人,而且这些人都是愿意自己掏钱买票的,“有一些年纪比较大的叔叔阿姨不会用微信或支付宝支付,我们也会为他们想其他办法。”粉丝团介绍。

2016年,他们一共为“杜兜儿”们团购了一千多张戏票。今年,《寻梦·承泽》又有12出大戏将要上演,其中有《连营寨》、《楚宫恨》这样不多见的骨子老戏,也有粉丝团期盼已久的《乌盆记》等戏,粉丝团的团购活动也正在红红火火地进行。除此之外,粉丝团的骨干成员还设计了很多独具匠心的“寻梦承泽纪念品”,比如2016年12出戏的12个徽章、《春秋笔》的折页和“寻梦承泽”纪念公交卡套。

开办公益京剧亲子课堂 播下京剧的种子

“杜兜儿”的成员习惯称自己是“京剧义工”,因为他们并不是只为“角儿”去做事,更多的是为京剧去做事。

《寻梦·承泽》中的“承泽”两个字是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杜镇杰所起的,其含义是传承京剧前辈们的恩泽。而在粉丝团看来,“承泽”不光是艺术家要传承前辈在京剧艺术上的恩泽,戏迷群体也需要传承,公益京剧亲子小课堂应运而生。在做杜镇杰粉丝团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时候常会有这样一句话:“播下京剧的种子”。是专门为小课堂而设。

“这个小课堂主要是吸引孩子,特别是10岁左右的小学生,我们希望把京剧的种子播下去。但是,那种告诉大家什么是京剧的唱念做打,简单介绍行当和流派的讲授方式和内容不是我们想要的。”在谈到小课堂的时候,负责小课堂的白宇老师说:“我们不希望局限于京剧本身,在我们的小课堂里,有这出戏的历史背景知识,有绘声绘色的故事,有紧扣故事情节的传统文化知识,当然也有京剧专业知识。我们也是想扎扎实实地为京剧的推广做一点事。”

小课堂在2016年一共举办了四次,每次都是安排在当天那出戏开戏之前的一个半小时,在长安大戏院旁边的一个咖啡厅里开课。

小课堂的老师们为了了解当时的历史,会翻看包括《剑桥中国史》在内的大量专业史书,还会从国家图书馆官网等渠道查找许多历史类、文化类论文来看。

第一期小课堂讲的是经典名剧《四郎探母》。“在这个故事中有两个字非常重要,一个是孝,一个是信。我们会给孩子们讲篆书中孝字怎么写: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子承老谓之孝。杨四郎又回到番邦则是‘信’,我们会告诉孩子们汉字中的信‘字’的含义就是‘人言为信’,与现代的契约精神不谋而合。”小课堂的老师们还会给这些小朋友讲京剧中的唱词、念白和动作。

四期小课堂的效果也很不错:第一期的时候家长孩子都算上不到20人,第四期的时候已经有40多人了。白宇说:“有一个孩子,听了四期之后,对京剧更入迷了,以前看戏都买后面的座位,今年让妈妈买了最前面的茶桌票。”

谈到小课堂的未来,粉丝团的成员认为以前小课堂主要是通过微信和微博推广,还是有一些局限性和封闭性。所以,他们打算以后通过更多的自媒体途径来推广小课堂。

他们说,《寻梦·承泽》已经成了京剧艺术的一块金字招牌,希望杜镇杰粉丝团的京剧义工活动也能做成一块金字招牌。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郭怀毅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