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时尚,士农工商各有生活的关注点与兴奋点,各自不同的时髦。与今人的“消费”不同,民国时期的人们,特别是文人士大夫,主要消费两样东西:一是皮簧戏,即今之京剧;二则是太极拳。
“太极十三式拳法,自有清咸同之间始著称于世,学者甚众。迄清之末叶,京兆许禹生先生首倡于故都,稍得文人士大夫之重视。三十年来流传遍海内,非当时初料所及也。”这是1912年首创北京体育研究社的许禹生之弟子王新午于所著《太极拳法阐宗·自序》(1937)中的话。
北京体育研究社设址于西单牌楼北西斜街5号,以“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为宗旨,是北京最早的民间武术传播机构。此后数年,北京体育讲习所又开办。一时武术名流如杨少侯、杨澄甫、吴鉴泉、纪子修、刘彩臣、刘恩绶、姜殿臣、孙禄堂等均麇集于此授艺,影响日著。忽一日,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平静被打乱了。有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宋书铭,自云乃明代武当派宋远桥第十七代孙,精易理,善“三世七”太极拳,竟然令体育社名手们一一败北。七十老叟宋书铭与许禹生、吴鉴泉、纪子修、刘恩绶、刘彩臣、姜殿臣等推手,竟使诸人“皆随其所指而跌,奔腾其腕下,莫能自持。其最妙者,宋氏一举手,辄顺其腕与肩,掷至后方寻丈以外。”(《太极拳法阐宗》)
当年这一幕历史情景,倏然间已穿越了一百年。如今,太极拳之花不仅开遍京城,开遍全国,也逐渐开遍五洲四海,这恐怕更是“非当时初料所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