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没有花灯 你可能过了一个假的元宵节!

2017-02-11 07:49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没有花灯 你可能过了一个假的元宵节

北朝织锦灯树纹样

定州鳌山灯

料丝灯

北京宫灯

客家人“上灯”

宋朝元宵灯会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一天晚上,出游赏灯是人们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元宵节和灯的缘分到底是怎么结下的呢?

元宵花灯起源可追溯至西汉 隋唐时期赏灯渐成规模

元宵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祭祀太一神的活动,而太一是先秦至汉朝民间信仰的最高神明。到了东汉至南北朝,一方面受到道教三元信仰的影响,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另一方面,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一日燃灯礼佛的习惯也逐渐推广开来。因此元宵节是在本土原始宗教基础上,受道教和佛教共同影响下所产生的。但隋朝以前燃的灯大多指大型灯架,每层放置数量不等的灯盏,一般称为灯树,和我们现在的元宵花灯大相径庭。1972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的北朝织锦残片上,就有灯树纹样。

隋唐时期,借着佛教的兴盛,元宵燃灯、赏灯渐成规模。隋炀帝《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有云:“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特别是到了唐朝,元宵灯会已经演变成城市居民不容错过的狂欢,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长安城暂停宵禁,各处张灯结彩。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了唐中宗时期长安的元宵景象:“神龙之际, 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 特许夜行……贵族戚属及下隶工贾,无不夜游。”

但这种规模的庆典,是京城这样的大城市特有的,其它地方的百姓则无缘躬逢盛会。李商隐的一首诗《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就不无眼热地叹道:“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两宋时期出现了“灯山”或“灯楼” 鳌山灯赫赫有名

两宋时期的上元之夜,景色更胜从前,制灯技艺让人惊叹,比如纯用白玉制成的福州灯,五色琉璃所制的苏(州)灯,如玻璃球般的新安无骨灯,刻镂犀珀、玳瑁装饰的魷灯,五色珠帘为网制成的珠子灯,剪镂百花透出万点灯光的万眼罗灯,回转如飞的走马灯。而灯的造型也让人眼花缭乱,有瑞兽造型的龙灯、凤灯,一丈方圆的球灯,浮在水面的水灯、海鲜灯,人物满堂红灯,诸般琉珊子灯,诸般巧作灯等等。

宋朝灯的大小不再拘泥于手提或悬挂,而是可以扎在一处,成为一座“灯山”或“灯楼”。比如《大宋宣和遗事》这样描绘东京的“鳌山灯”:“高一十六丈,阔三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长二十四丈,两下用金龙缠柱,每一个龙口里点一盏灯,谓之双龙衔照”。如果想象不出宋代鳌山灯的模样,那咱们可以借鉴一下现代的河北定州鳌山灯。

南宋临安的琉璃灯山虽然相对较小,但气势还是和东京鳌山灯有得一拼。《武林旧事》中说:“禁中尝令作琉璃灯山,其高五丈,人物皆用机关活动,结大彩楼贮之。”

两宋时期的元宵灯会,以都城为中心,也开始向其它地方辐射,像成都、苏州、温州、福州、宁州、永兴等中小城市,也都有元宵赏灯的记载。

明朝元宵灯会延续整整十天 宫灯、料丝灯流传至今

明朝建立后,为了鼓励民间尽快从战乱动荡的状态恢复过来,统治者特别重视元宵灯会,庆祝的时间延长至整整十天,要知道唐代和宋代元宵灯节分别不过三日和五日而已。明成祖甚至在午门与臣民共赏鳌山灯,以示与民同乐。《上元灯彩图》绘制的是明代中后期金陵元宵灯市的盛况。图上除了鳌山巨灯,还有各种形制不同的宫灯、纱灯、几何灯和走马灯等。

明代花灯种类繁多, 甚至超过二三百种,灯罩除了鱼鱿、楮练(楮树皮制成的纸)和纱帛之外,还有羊皮、料丝等。其中“ 料丝灯”制作不易 ,是由玛瑙和紫石英等为主料,捣成屑混合之后,煮烂成糊状,配以天花菜泥,然后织成纵横状的丝,冷却压制成片,匀薄如绢,十分精巧。这种工艺源出云南,江苏丹阳的料丝灯却后来居上,最为有名。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的时候,还将上元赏冰灯的传统带进了北京,高产诗人乾隆皇帝就曾写诗形容冰灯的清丽:“片片鲛冰,吐清辉而交璧月;行行龙烛,腾宝焰而灿珠杓。”

明清时期,元宵灯节的影响力进一步向少数民族地区辐射。据《西藏岁时纪略》记载,“上元日,悬灯于大招,立木架数层,设大灯万余盏,缀五色油面,面作人物龙蛇鸟兽状,自夜达旦。视天之阴晴雨雪,及灯焰之晦明,以占年岁丰歉 。”藏人根据酥油灯节天气之阴晴雨雪和燃灯的晦明情况,来占卜年景。

《红楼梦》花灯极尽奢华 《水浒传》四说元宵节

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们也常常在作品中描绘元宵赏灯的场景。上至达官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明清时期的人们是如何庆祝元宵的,我们可以从小说中窥知一二。比如《红楼梦》前八十回就三次提到了元宵节,其中元妃省亲时和五十三回的两次元宵夜宴,描写得最为隆重详细。

贾府对于灯的布置,极尽奢华。用的蜡烛是一担一担挑进来的;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芙蓉彩穗灯;每一席前竖一柄錾珐琅荷叶烛台;窗格门户全挂彩穗宫灯。廊檐内外以及游廊罩棚挂满了各色灯笼,材质有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院内各色花灯皆系纱绫扎成,大观园还挂着题了字的匾灯,石栏上有水晶玻璃风灯,花园里的树每一株都悬灯数盏,船上亦有精致盆景灯,“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

《水浒传》中也四次描写过元宵节,城市中心一般都搭起鳌山,上面双龙戏水,云霞映鹤,张挂五六百碗花灯,一片琉璃,千团锦绣。家家门前也扎起灯棚,赛悬灯火,照耀如同白日。李师师处所也挂着鸳鸯灯,天井中悬挂一架玉棚好灯,美人美景映衬下,宋江正欲试探徽宗能否招安,却万没料到李逵元夜闹东京。不过论起来,水浒里的元宵花灯描写,到底比不得红楼梦中的精巧逼真。这是和作者的个人阅历和经验密切相关的,也反映出,小说中的世情描绘虽经艺术加工,但还是来源于生活。

赏灯习俗催生灯舞、灯戏 客家人“上灯”堪比过年

不仅如此,随着明清民间曲艺的蓬勃发展,以及元宵灯节的深入人心,元宵赏灯这一习俗还催生出了各种“灯舞”和“灯戏”。比如流传至今,安徽、湖南、湖北、四川、云贵等地的花灯戏,浙江、江西等地的马灯戏,广东的船灯舞和鱼灯舞等等。灯舞或灯戏的演员由两人或多人组成,以花灯或动物造型的灯为道具,有时还配有伴奏和唱词,边唱边舞,达到娱神、驱魔、祈福的目的。

元宵与灯的缘分不仅仅在于赏灯,还有一些与灯有关的特殊习俗。比如华北、东北、内蒙古部分地区有元宵“送灯”祭祀先人的风俗。人们会用面粉来捏灯盏,蒸熟以后倒油加上灯芯点燃,也有用白菜、萝卜、红薯等植物根茎挖槽,如法炮制的。有时候,不单要给先人“送灯”,个别地方还要给水神、路神、土地庙、孤魂野鬼“送灯”,祈求合家安康、风调雨顺。

而在华南的客家传统中,灯与丁谐音,元宵赏灯又多了一重庆祝人丁兴旺的寓意。上一年家中添丁的同姓家族,在祖屋用“上灯”(方言音同“响丁”)仪式向祖先汇报家中的人丁情况。上灯活动可安排在元宵节前后的几日,有时甚至比过年还要隆重。客家人从北向南迁徙的过程,是与各种恶劣环境抗争的过程,宗亲之间出于血缘关系而互相扶持,是个人得以安身立命的保障,而添丁又意味着宗族的壮大,因此客家人格外重视元宵“响丁”这样的宗族活动。

元宵灯节传承千余年,一些地方的灯彩久负盛名并延续至今,比如北京宫灯、九曲黄河灯阵、定州鳌山灯、苏灯、秦淮花灯、海宁硖石灯彩、泉州花灯、自贡灯会等等,其中一些已经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益于工艺的发展,现在的大型元宵花灯可以用铅丝代替竹篾、用电灯代替烛火,用双面胶代替浆糊,灯罩的材料也更鲜艳且防水。但那种代代流传的匠人精神,无可替代。

文并供图/夏秋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