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传承人王龙磊开始“掌勺”,他拆开笼盔,查看刚烧制完的砂锅
▲大年初八,王氏家族第四代传人王启杰的砂锅厂开工了,他收小儿子为徒,正式将技艺传授给他
▲王龙磊在检查新烧制的砂壶质量
▲制作砂锅坯子是个精致活儿,在用利刃切割痕迹的时候,如果不小心,常会伤到手
千龙-法晚联合报道(记者 田宝希) 河北蔚县砂锅,曾在明清时期为皇帝煎药所用。蔚县南留庄镇白河东村的王启杰,是这一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如今,他把在外找工的小儿子找回来,接下这门手艺。
丁酉年正月初八,他燃起炉灶提前开工了,他说要尽快把一身技艺传给儿子,还要借冬奥会契机,开发新产品。
小儿子没考上大学 回乡接棒传承
距北京280多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蔚县,生产青砂器的历史悠久。蔚县南留庄镇的白河东村是蔚县青砂器的发源地之一。王氏家族的青砂器,从王贞吉到王启杰,已传承了四代。
66岁的王启杰,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长几岁,几十年的重体力劳作,让这个一米八的大汉有些驼背。他的半边脸,因为常年火烤,显出山楂红的颜色。
“自明清以来,京城皇宫就用蔚县砂锅为皇帝煎药,名门望族用它做饭、沏茶,至少有500年的历史了。 ”王启杰说,他11岁跟着父亲干这行,到现在干了55年了,快干不动了。
老人说,他两儿一女,大儿子和大女儿考上大学,都在北京成家立业了。
“小农村飞出两个大学生,对我来说,是比烧出好砂锅还自豪的事儿。小儿子虽然没考上大学,但同意跟着我学艺,能把我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算了了我一门心愿。”王启杰说。
初八提前开工 开发奥运元素产品
农历大年初八凌晨四点,天还没亮,在村西头王启杰的砂锅厂里,熊熊炉火燃了起来。五个灶口一字排开,新制好的砂锅、茶壶坯放在灶上,用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圆形笼盔罩着。
“往年过了十五才开工,今年提前了一周,这不小儿子开始学徒吗,早开工早教他。”王启杰说,炼制时火候特别重要,他弯腰一瞄,“看下火苗的颜色,就能知道炉温。欠火候烧不好,如果温度高了,砂器开裂、变形、发黑,一炉就全废了。”
二十几分钟后,炉火将笼盔烧得通红,笼盔四周蹿出一米多高的火苗。一个多小时后,王启杰和小儿子穿上有十来斤重的特制大褂,将通红的笼盔盖掀开,炽热的热浪迎面而来,烤得脸上辣疼。
“有1200度。”王启杰说着,和儿子用特制的铁叉叉起一摞青砂器放在铺上锯末木屑的灰坑内,再将笼盔罩上降温。
王启杰告诉记者,青砂器销往京津冀还出口到东南亚,“2022年冬奥会要在家门口举行了,我们的手艺也被列为河北省非遗项目。今年要制作带有冬奥会元素的青砂器产品,在北京工作的大儿子已经在找人设计了,最快5月就能上市了。有传承,还要有发展。”
文并摄/记者 田宝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