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4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原理事长、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在京逝世,享年100岁。
郑孝燮曾参与北京古城保护,并成功保留德胜门箭楼,促使平遥古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上海纳入历史文化名城行列而奔走,促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出台。
郑孝燮1916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于沈阳。15岁时,因“九一八”事变离开东北,到上海中学就读。1935年,19岁的郑孝燮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今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随后辗转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今东南大学)就读,并取得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位。
1949年之前,郑孝燮在重庆、兰州和武汉等地从事了五年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业务。随后,他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建筑师、《建筑学报》主编等职。
1978年初,在担任国家建委城市建设总局总建筑师期间,郑孝燮得知北京因修建立交桥计划拆除德胜门箭楼。为了阻止这一建筑被破坏,他向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提出制止拆除德胜门的“紧急建议”。他在信中说,德胜门箭楼是除前门箭楼外,在京城“北线”仅存的明代古建筑。它不仅对“南线”和中轴线有呼应作用,也是来自十三陵方向的终结,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无可替代”,希望得以“综合研究,妥善保留”。最终,他的建议被采纳落实。
1986年,上海本不在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预定方案中。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上海等近现代城市不在历史文化名城的范畴。但郑孝燮认为,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重点地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社会性质和环境风貌,近现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城市理应被纳入这一名单。他与同仁单士元、罗哲文联合致函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阐释这一理念,并促使天津、武汉等城市,也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如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古城也得益于郑孝燮的奔走呼号。
1995年,在国家文物局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中没有平遥。在郑孝燮的一再坚持下,平遥与丽江同时申报世界遗产。平遥古城也由此成为中国惟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争论、呼号、痛心疾首几乎是一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的工作常态。
位于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建于1189年,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古桥仍在承担愈加繁重的现代交通运输任务。在经过调查后,有政协委员提出另建新桥解决交通需求,并将卢沟桥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这一建议遭到交通部门的拒绝。对方一再强调桥就是为交通而生,过车、过人理所应当。
郑孝燮听到后非常愤慨:“饭碗本来是吃饭用的,但是故宫里展览的那些古代瓷器,如宋代玛瑙轮花碗、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等,就不是用来吃饭的,是供人欣赏的。卢沟桥这座古桥,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还让它走车呢?现在它就是用来参观的。为了节约资金,少修一座桥,这不是保护的概念。”
在见过诸多古建筑被拆除、毁坏后,他觉得“旧城改造”的口号很危险,会误导公众。他认为“旧城改建”不等于白纸画画,可以大刀阔斧,有些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区,既不能改也不该建,而是根本不能动的。
郑孝燮曾提出过两个新概念:城市文态环境保护、城市文化风貌保护。他认为,文物保护不是孤立的,要把城市规划和文物古迹的保护结合起来。针对近些年有些地方官员把世界遗产当作摇钱树而过度开发的现象,郑孝燮曾说:“保护应该保护的文化,这是我这个普通知识分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我也常感到,我个人的力量远远不足,也时常受到挫折……保护名城古建文物,不仅需要有识之士,更需要有识之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