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谁踩下了电影票房急刹车?

2017-01-25 08:22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市场泡沫挤出 热钱开始退场

电影“黑天鹅”

电影黑天鹅:去年可谓当代中国电影史的转折点。3月《叶问3》票房造假曝光,间接引发电影票房市场的坍塌;重要档期暑期档、国庆档等票房均出现下滑,最终全年7个月票房下跌,累计票房只有457.12亿元,同比增长仅为3.73%。市场环境的剧变也出现在资本市场上,影视股哀鸿遍野,市值蒸发千亿,各种并购重组纷纷被叫停。此外,这一年出现大量跟风而动的投机公司和作品,而包括各路影视明星、公司老板在内的资本家们,对电影的利用也进入了新境界。动辄几亿的“保底发行”,蚕食着电影产业的健康生态和市场伦理,极易导致票房注水和造假。比这更具威胁性的,则是资本市场那些从几亿至几百亿、超出正常估值的股权收购。

2016年的衰退,恰似这些资本乱象催生的恶果。而红利的迅速消失,观众的越发成熟,监管层政策的趋严,以及好莱坞电影可能的全面到来,必然会让投机资本迅速离场,必然淘汰掉不必要的产能。这样的大环境,其实也是给优秀电影机构和创作者的机会。

2017年,中国电影需要一个漂亮的转身,它能否重新上路?

事件1

“保底发行”总体失败

《致青春2》等保底沦陷

去年除了《叶问3》之外,另一个行业典型当属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潘金莲”是中国电影市场各种“发明”的集大成者,它运作了5亿金额的保底发行,涉嫌了大规模的票房“注水”,展现了电影大佬华谊兄弟与万达院线之间的矛盾,更牵扯出影院在电影产业中的地位,影院到底应该如何排片的争论……

先说保底发行。

这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电影市场的一朵奇葩。电影成为金融工具一样的存在,出品方卖出发行权,在影片上映前就拿到了“保底”的票房收益,不管票房最终如何,一般保证了先有几亿进账。而保底发行方就像花了几亿参与了一场巨额“赌博”,能否赚钱,全看票房表现。

虽然《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电影票房大卖,成为保底发行的成功案例。这些都是年度重磅作品,对票房量级有限的电影采用保底发行,或许只有花大价钱赌票房,还有绑定大咖或者IP未来作品投资权等目的了。

但是,2016年的票房全面下跌,让保底发行基本宣告失败。据透露,微影时代保底《致青春2》4亿,实际票房3.37亿,微影还保底《铁道飞虎》8亿,实际票房6.67亿;恒业影业保底《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亿,实际票房1.52亿,恒业还保底《梦想合伙人》3亿,实际票房8100万。至于《我不是潘金莲》,该片出品方之一耀莱影视作为保底方保底5亿,在自己影城各种“运作”之后,其最终票房4.82亿。

保底发行现在越发不符合商业逻辑,这种运作风险巨大,出品方安枕无忧,保底发行方全部承担风险,而单个电影项目“前景”难料,这种生意难以持久。

事件2

收购重组接连遭叫停

万达院线放弃重组

保底发行对许多公司来说,是试图以资本为利器,绑定电影大佬和热门IP的方式。与此目的相似的,则是资本市场上的收购,这些收购往往会预定电影大佬的未来作品投资权等等。《我不是潘金莲》也是这样的案例,其出品方华谊兄弟2015年出资10亿收购了冯小刚的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70%的股权。

然而,与2015年影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风生水起不同,2016年,资本市场环境大变,监管层收紧了涉及影视、游戏、VR、互联网金融等行业的跨界重组,监管重心就是被并购资产的盈利能力以及是否涉及借壳上市等短期炒作。屡创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影视公司重组,毫不外地被连连叫停。比如万达院线放弃重组万达影视,唐德影视放弃重组并购范冰冰的疑似空壳公司,暴风科技放弃并购吴奇隆的稻草熊影业股权等。

这些收购相继被否,表明了监管层试图挤出资本市场泡沫,创造更健康的行业环境。

事件3

影视股成最差板块

影视大佬股价连跌

资本市场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视股的表现。

与传媒影视股2015年高达180%的涨幅相比,2016年虽然有中国电影、上海电影、幸福蓝海三家国有影视股登陆资本市场,但整个传媒影视股板块成为下跌重灾区,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传媒行业指数区间下跌超25.38%,影视更是其中表现最差的子行业,如万达院线全年跌幅超过50%,华谊兄弟跌幅超过45%,光线传媒跌幅达到35%,就连国电影也从最高40.28元一路跌去将近一半……

这样的表现,也是对以往的超出正常范围的资本运作的“拨乱反正”。曾经的影视公司收购的估值过高,相应公司的盈利能力无法达到预期,导致上市公司的业绩并不好看。

事件4

票房造假掀行业乱象

《叶问3》造假引发乱局

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很难严格区分出“票补”与“买票房”之间的标准。“买票房”其实算行业内公开的秘密。新片上映之前,电影出品方、发行方多少都要“买票房”,以便在首周末占据影院更好的排片,冲击更高的票房。这样的操作,包括年度票房黑马《湄公河行动》也未能例外。

只是,去年3月上映的《叶问3》,如同门外的野蛮人,闯进来打破了电影市场默许的规则,把玩资本的那套拿过来,并且玩得过于凶残。《叶问3》不仅有大规模的票补,还有大规模的票房造假,事件曝光后,成为中国电影近年少见的丑闻。广电总局电影局对此大为光火,查明之后,《叶问3》被认定为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涉及场次7600余场、票房3200万元。有73家影院被通报批评,3家电商被严重警告,其发行公司“大银幕”被责令一个月内暂停新片发行业务。

《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引起监管层坚强管控,票补一时间销声匿迹,原本热闹非凡的票房市场,迅速露出了真相,4月的票房同比大跌约25%,成为全年票房下跌的一大导火索。

官方揭真相

票房下跌也怪票补缩水

“票补”就是票房补贴,观众之所以能够在票平台买到诸如9.9元等“便宜”电影票,与票面的差价,主要来自这些互联网平台给出的“票补”。至于电影的票房,自然是按照票房计算的。

去年10月14日在长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发表了讲话,其中提到去年票房下跌的一大原因便是“互联网票补明显缩水”,而2015年的互联网票补数字在40亿规模以上,大约是全年票房440.69亿元的10%。

这40亿以上规模票补的消失,也带来了另一大问题,原本票补能够把观影意愿不强的人群拉到影院中,推高一部电影的票房。去年大规模票补退潮之后,全年单片平均票房下滑,自然在情理之中。

据统计,2016年上映电影461部,单片平均票房逼近1亿元,而2015年只有358部。单片平均票房为1.23亿元。等于说,2016年的市场上产生了更多的“炮灰”。

至于为何票补少了,这个问题就像网约车市场现在为何打车难,因为平台在市场的位子稳固了,烧钱做补贴的行为自然会终结。

全年概况

国产片贡献大观众更爱本土故事

在2016年全年的457.12亿元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贡献大幅超过引进片。据了解,去年上映影片总数达到468部,大大超过2015年的358部,但这也说明单部电影的票房生产能力出现严重下滑。

去年,《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9部电影票房超过10亿元,84部电影票房过亿。过亿电影中,国产电影占43部,数量同样超过引进片。2016年度票房前10名的电影中,国产电影共5部,占据一半席位。这10部电影的总票房为130.1亿元,大大不如2015年的票房前10影片的总票房(152.65亿)。所谓“头部”内容的吸金力衰弱,足以证明2016年的票房下跌是多方位的。

观影人次大增市场开拓空间极大

虽然中国电影票房进入罕见的低增长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电影的一切都那么糟糕。去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证明市场潜力依然巨大。这个数字超过了北美,值得庆贺,但中国内地的人均观影次数还有待提高。残酷的现实也摆在眼前,中国内地一般工作日的观影人次甚至只有几十万,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几乎可以忽略。这说明对大众来说,观影远远不是刚需,从另一面看,电影还有巨大的空间可以挖掘。

银幕跃升第一单块银幕产量下降

2016年,中国内地在影院、银幕建设方面同样成就斐然,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目前中国内地的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超过北美,成为银幕最多的电影市场。然而与热火朝天的影院和银幕建设相比,单家影院、单块银幕的票房势必进一步下滑。2016年,全国没有一家影院票房过亿,票房不足千万的影院数,较2015年增加140家。

城市占比变化“小镇青年”成票房主力

2016年票房破10亿大关的省份达到16个,与2015年持平,票房冠军再次毫无悬念地归属于广东省。从城市来看,一、二线城市的票房和票房占比均有所下滑,三线城市累计票房与2015年相比也有大幅下跌。但四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则出现大幅增长,票房占比26.79%,涨幅高达74.36%,所谓“小镇青年”如今的确是推动电影票房增长的主力人群。可以预见,电影作品如果要达到国民级,必须具备下沉到四线城市的能力,也必须学会更接地气的宣发方式。

产业促进法出台中国电影从此有法可依

去年,中国电影还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出台,将在2017年3月1日正式施行。尽管还需要配套细则,但法律出台意味着中国电影正向法制化迈进,该法表明中国政府对电影产业的支持态度,将进一步规范相关主体的行为、净化电影市场环境,比如其中明确偷漏瞒报票房的罚款上限高达50万。

接下来,具有“电影法”地位的《电影管理条例》也将进行修订。这两部法律也将共同成为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电影行动总纲。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李严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