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见字如面》那些信背后的故事

2017-01-23 08:09 北京娱乐信报

来源标题:《见字如面》那些信背后的故事

《见字如面》自开播便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4,刷新了豆瓣对综艺节目的评分新高,这档节目也被评为“综艺界的一股清流”。节目模式很简单,请明星到现场读信,一封信,带听者穿越回了历史,感受写信者或揪心、或炽热、或感慨、或悲壮的真挚感情。每一封信的年代不同、情景不同,写信时的感情状态也各不相同。接下来我们挑选几封具有代表性的信件,并还原每封信件背后的故事。

另类父子情

《其实爸妈也是装的》

写信人:郑艺之父郑国强

读信人:何冰

信件摘抄:爸爸之所以能理解你的理想,懂你那句“很多理想年轻的时候不坚持,老了就力不从心了”,是因为爸爸就是活生生的力不从心的例子……

在你小时候,爸爸就强迫你每天听我给你上半小时的摄影课。最后的结果是你把柯达傻瓜机该装胶卷的地方拿着装水。爸爸很生气,当时,就给了你一巴掌。这就是爸爸最后悔的事……

唠唠叨叨写了一叠,最后还得肉麻一下,你是爸爸的骄傲。

《你的形象已荡然无存》

写信人:郑国强之子郑艺

读信人:林更新

信件摘抄:爸爸,我知道那段为了赚钱而丢弃理想的日子,你过得很不开心。虽然你都是嘻嘻哈哈极力掩饰,但是那段时间你特容易喝醉,喝醉了之后就是大哭……

鉴于肉麻的结尾已经被你先用了,那么我只能来个气势磅礴的结尾:在这个拼爹的社会,你让我无往而不胜。

背后的故事

2010年12月,郑国强、郑艺父子间掏心窝子的家书往来在网络上走红。父亲郑国强,儿子郑艺,两人都被网友称为“奇葩”,这两封书信也实属另类。

父亲郑国强是丽水市旅游集散中心总经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儿子郑艺,网名梦钞,曾于高中休学写作长篇小说,《那一年,流氓在成长》虽然至今未出版,但在天涯论坛人气极高,现为丽水当地一所城乡结合部小学语文老师。当时父亲很反对,也不理解儿子为何愿意留在一所小学校担任老师。

事情还要追溯到2010年底,当时在宁波读大学的郑艺即将毕业,面临择业的人生转折点,本来一直对孩子坚持“自由发展”理念的父亲郑国强没忍住,一口气写下这封23页的长信,希望在关键的地方对儿子有所点拨。令人没想到的是,几天之后,这封家书经郑艺稍作处理连同自己的回信发到了网上。这对父子信件的语言看似有些“简单粗暴”,但却真情流露不加任何修饰。

从小到大,郑国强因工作繁忙,对儿子的教育都比较宽泛,始终秉持“自由发展”的理念,从未逼迫郑艺参加兴趣班和课外补习。和很多普通家庭严肃的父子关系不同,郑国强笑称:“我跟郑艺是父子,也是朋友。我们俩无话不谈,口无遮拦,他在家都叫我名字。”也正因如此,儿子的回信中,一些在外人看来目无尊长、没有礼貌的话语,郑国强反而习惯了。而经过了这几年,郑艺倒也理解了父母两人不同的教育方式,郑国强也渐渐觉得儿子成熟了。

虽然这封往来家书看似比较“另类”,但却让人能够读到父子俩同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们之间比普通父子更深、更浓的感情。如今,郑艺也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而他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和郑国强很相似,“我肯定不会去干涉他,理想是自己的事情。”这封信件也引发了很多家庭对代际关系、父子感情的一番思索。

糟糠夫妻情

《我们能还上那3000美元的房租》

写信人:李小龙

读信人:王耀庆

信件摘抄:如果可以的话,我觉得我们还能还上那3000美金的房租,比如说12月份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如果九月份能回美国的话,我就可以从派拉蒙公司那里赚些钱。第二,自从我拍完电影之后,香港的电影公司就火了……

如果与派拉蒙的合作顺利,那结果就会不错。到时我直接从曼谷回去,不过那样,就没法给我的宝贝儿子布兰登买娃娃了。等我的电影在香港火了,我的片酬至少要10000美金,还得有十分之一的分红,而且我们全家都可以坐头等舱旅行……

背后的故事

李小龙的妻子琳达是爱尔兰裔美国人,两人在华盛顿大学求学时相识,相恋一年后两人走入了婚姻殿堂。

曾有揭秘说李小龙的一生都不富裕,这句话或许有人不相信,就如同不理解李小龙给妻子写这封信时,已小有成就的他为何连房租都交不起一样。实际上,来美国的初期,李小龙的生活来源是当服务生和送报纸,后来开了武馆,虽然能够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但依然难以支撑生活开支。最困难的时候,李小龙交不出房租,后来到香港签约时,存款几乎为零,而他的妻子也不得不拼命出去工作以贴补家用,这也让李小龙颇为感动和自责。

直到1971年夏天,李小龙接受香港嘉禾电影公司的邀请,以1.5万美金的片酬签下两部影片,其中一部便是创下香港开埠以来的电影最高票房纪录的《唐山大兄》。当时拍摄这部电影时,李小龙便有强烈的预感,觉得自己拍完这部就能火,他没有想自己将如何功成名就,而是第一个想到了自己的糟糠之妻,想要把这个预感中的喜讯赶快告诉远在美国的琳达,告诉她家里欠下的房租和借朋友的钱就要能够还上了,于是便提笔写下了这封信。

从信中可以很明显地读出李小龙当时既满怀欣喜,又踌躇满志,读出他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妻子充满的浓浓爱意。

文人兄弟情

陈寅恪写给傅斯年的回信

写信人:陈寅恪

读信人:张国立

信件摘抄:今决计不南行,特陈其理由如下:清华今年无春假,若南行必请假两礼拜……

别有一点,则弟存于心中尚未告人者,即前年弟发见清华理工学院之教员,全年无请假一点钟者,而文法学院则大不然……

弟觉此次南行亦尚有请假之理由,然若请至逾二星期之久,则太多矣。此所以躇蹰久之然后决定也……

背后的故事

陈寅恪与傅斯年在柏林大学共度了四年时光。

当时两人从德国学成归来,陈寅恪先找到了工作,他的心里一直记挂着小他六岁、当时不知何去何从的傅斯年。1926年,清华教务长梅贻琦主动跟陈寅恪商讨聘请中国文学教授时,陈寅恪当即大力推荐的就是傅斯年,但不巧的是早在半个月前,傅斯年踏上香港岛之时,就被中山大学校长朱家骅收入麾下。

陈寅恪与傅斯年相互敬佩,傅斯年曾不止一次地为陈寅恪点赞,称他是“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1928年,傅斯年辞去教职,担任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当即向陈寅恪抛出橄榄枝,邀请其担任历史组研究员兼主任之职。而陈寅恪一门心思继续留在清华任教。此后便发生了他三次拒领“干薪”、两次请辞史语所历史组主任一职的故事。

1936年,史语所迁至南京,傅斯年邀请陈寅恪赴南京参加“中研院”评议会之事,但陈寅恪始终舍不得离开清华园弃教从研,认为仅凭遥任虚职,实不能真帮史语所做日常工作,这一点让陈寅恪越来越于心难安,因此不愿请假。于是,给傅斯年写下了这封回信。

实际上,这封信除了能流露出两位文人知己的友情之外,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清华理工后来一支独大,清华文法后来一路哀歌的原因。当时清华理工学院教师恪尽职守,文法学院却教师请假成风,在陈寅恪眼里,教师请假是教学氛围、院校风气的重要成因,只可惜陈寅恪当年选择了独善其身,只要求了自己,只向好友傅斯年一人谈及了此事。如果这封信当初就被广泛传播,清华文科的命运可能会被改写。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杨光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