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记者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官网了解到,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著名剧作家过士行继轰动剧坛的《棋人》、《鸟人》、《厕所》等后新创作的《暴风雪》自2014年搬上舞台,时隔两年于猴年末1月19日——22日再度呈现于国家话剧院剧场,舞台上再度降下“暴风雪”,诗意浪漫迎接鸡年到来。国家话剧院演员林熙越、贾妮、刘洋、啜二勇、刘勃君、苏小刚、李任、翟冠华、闫庆元、李建鹏、于小鸣、刘喆、刘丹、丁俨、田肖玉、刘星阳等诸多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共同主演,实力班底呈现舞台恢弘暴风雪。
过士行“命题创作”十年磨剑
《暴风雪》讲述了一个名叫骡子的矿工因生计和家庭铤而走险涉入一桩案件,在24小时之内必须到达目的地。天降百年不遇暴风雪将他乘坐的大巴车拦在了公路上,他带领着车上形形色色的人挖雪撅路,涉案的骡子竟被赶来报道的电视台当做“英雄”报道,人们带着自己的生活上了车,却在生活突遇困境时无力无奈。与此同时,一队特警正匍匐在后,案件中还暗藏着另外的玄机……
编剧、导演过士行谈及《暴风雪》的创作起源,要一直追溯到2002年。那一年中国南方曾下过一场大雪,傍晚困住了整个城市。许多下班、放学的人直到半夜才回家。那场大雪之后,国家话剧院召集院里的编剧,要大家写抗雪救灾的戏。当时过士行说了个故事的前半段,有点黑色幽默的意味。院里觉得挺有意思,当即拍板,让他继续往下写。这个故事过士行构思了两三年,又断断续续写了很久,直到2011年写完全剧。在这十几年间,过士行写完了“尊严三部曲”,写了小说,创作的关注点也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这个剧本就一直放在那,时不时地往前推进一点。过士行自己是不疾不徐的,“剧本得憋,这个剧本很空灵,是发生在雪地里的故事。”
近九十分钟舞台“真的”降雪
话剧《暴风雪》的创作中,过士行将结构“电影化”。主要的场景是被困于风雪中的一辆大巴车,随着救援行动的推进,舞台要在灾难现场、电视台、看守所等场景中来回切换。最特别的,是演出时舞台上真的会“下雪”近一个半小时,在极简空明的的舞台上堆积起没膝白雪,戏剧情境更加逼真,使得观众有直观的感受。
“群像式”的人物关系在话剧舞台上并不鲜见,是最考验编剧和导演功力的一种人物呈现方式。作为编剧,如何在有限的语言容量中让每个人物表明身份和性格是这场戏能否成立的关键。而对导演而言,舞台如何调度、人物怎样上下场也是难点。过士行承认,这出戏最难排的地方,就在于调度。主持人、孕妇、足球运动员、狂热歌迷、律师等人物形象一一显现,每人几句台词,话赶话之间,人物的冲突、对峙、合作就显现了出来。对于剧中的人物,过士行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都是生活中大家会比较关注的人,比较有疑问,比较有戏剧性的人物。”
极寒情境升华平凡人生
诙谐、幽默、揶揄、调侃、反讽、滑稽,是过士行处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和感受,制造各种笑声的方式和手段,而让他放心不下的还是主人公命运的荒诞和荒凉,喜剧也因此多了些温软的暖意。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被告知,“骡子”携带的并非毒品,而是玉米淀粉,这一“喜剧性”的翻转,带给我们的已经不是表面的喜感,而是更深一层的喜感,即所谓含泪的笑或含笑的泪。剧中,生活的怪诞,现实的悖谬,让我们看到了人的无助和渺小。
《暴风雪》在看似平淡的生活里直面人心,剧中角色以平凡的“人”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将心比心的“人心”与情同此理的“人性”不动声色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情境。剧中人生存的窘境、人心的挣扎,各种反转,扣人心弦。在每个小我自织的密密匝匝的暴风雪般的蛛网中,如何突围,如何升华人性,是每一个人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