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大西山》刚刚在北京卫视首轮播出收官,非黄金时间段平均收视率即达1.5%左右,堪比热播电视剧收视情况。日前,北京市委宣传部特别组织了关于《大西山》的研讨会,对该片的制作播出进行了经验总结。
作为第一部首次提出“大西山”人文地理概念的纪录片,《大西山》立足北京3000年建城史和800年建都史,第一次明确界定了大西山的地理方位,并第一次通过影像的形式记录大西山,以纪录片样态全方位呈现北京西山的深厚历史文化,进而折射出北京城的历史和精神谱系。据总导演王淳华介绍,该片历经三年摄制,导演组纵跨京津冀,直至内蒙古、山西,行程数万公里,先后曾有200多位专家参与内容指导。
“我们先后邀约国际级、国家级、市级、区级甚至是当地村落各级专家和研究者,群策群力,最终才确认了大西山的历史地理定义。”王淳华说,拍摄《大西山》的第一个困难来自于学术界定,大西山属太行山山脉,古称“太行之首”,北至昌平关沟,南抵拒马河谷,东临北京小平原,西与河北交界,总面积约占北京市域的近六分之一,它像一只巨大的臂弯护卫着北京城,故有“神京右臂”雅称。
据王淳华透露,曾参与该片前期调研的北京史学会会长李建平表示,正是由于此次大西山前期的学术调研,学术界才第一次提出了西山文化带的概念,并由此引出了北京市政府关于西山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运河文化带三个文化带的探寻和建设规划。
此次《大西山》在纪录片美学上也有突破,拍摄使用了水彩画风格,用水彩画所特有的飘逸感和色彩感,以情景再现与绘画交替方式,来补充纪录片影像不足的问题,大大增强了人文历史场景的可视性和艺术感。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该片采用美术元素来展现西山的境界和历史,而4K拍摄、逐格拍摄和定点拍摄等多种拍摄方式的结合,能够全面展示大西山的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大西山》的推出,首次采用了“自下而上”的运营模式。该片由与大西山地缘文化相关的海淀、石景山、昌平、门头沟、房山五区党委宣传部联合策划并支持,北京电视台承制,各区众筹拍摄经费,并在制作过程中给予学术和操作上的支持。这直接解决了该类文化项目资金需求巨大,单个主体难以独自承担的问题,有效提升了主流文艺创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