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一“刻”不停——记瓷刻传承人程佩初

2017-01-11 09:34 新民网

来源标题:一“刻”不停——记瓷刻传承人程佩初

一支钨钢刀笔,一把小锤子,叮叮咚咚,瓷盘上的朵朵牡丹渐渐在指尖“绽放”……被称为瓷盘上绣花的瓷刻,就是用钢刀在盘上刻出或密或疏的点子来表现笔墨的浓淡。为推广传统文化,一场瓷刻展正在普陀区文化馆举行,市级海派瓷刻传承人程佩初带来了60余件作品。退休后,他长期在社区与学校中传承技艺,让更多人体会其中的乐趣。

一说起瓷刻,程佩初的眼睛就会亮起来,40多年来,他从未厌倦过这门极需耐心的技艺。程佩初自小学习书法、绘画、篆刻,也曾受过瓷刻名家杨为义的点拨。退休前,他利用工作闲暇琢磨技巧;退休后,他便一门心思地投身瓷刻创作。2014年,他从区级传承人成为市级海派瓷刻传承人。

如今,他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带着2名学生。学院远在嘉定,他一周有四天清晨6:00就要出门赶班车,回到市区则往往已是华灯初上时分。周末,他爱去福州路书店逛逛,寻找瓷刻的灵感;有时他也要到虬江路去看看,搜集工具。

程佩初认为,出佳作的关键在于纯粹之心,“这些瓷刻不是用来卖的,我也不把它当作谋生工具”。除了瓷刻实践,程佩初还从事瓷刻的理论研究,他发现瓷刻的发展史有些断裂,“到底是清朝还是北宋起源的?我想过了年去河南找答案”。对于老程来说,瓷刻不是退休后的工作,而是一辈子的游戏。

24岁的苏星是程佩初去年在工艺美院收的徒弟。“喜欢瓷刻是因为对于书法的热爱,瓷刻的图像肌理能让我更深入地领会毛笔字的笔锋。”他表示。

大专二年级时,苏星偶然路过程佩初的瓷刻工作室,一下被橱窗内的瓷刻工艺品迷住了。三年环境艺术学院的学习结束后,他有幸拜师学艺。“每天我先要与程老师讨论一小时有关瓷刻的话题。瓷刻的步骤不复杂,但文化积淀和阅历决定了作品的内涵,我现在缺的就是这个。”他说。

从周一到周五,苏星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瓷刻上。其余时间他就用来练字习画,或看书法理论书。朋友觉得他有些“装”,他则自嘲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些“土”,但“对传统文化是真爱”。

除了在工艺美院任教,程佩初也到社区任教,花甲之年的朱美娟已跟他学了7年。

皮肤白皙,身材窈窕的朱美娟曾经命悬一线。“2007年11月,医生告诉我身体里有肿瘤,当时很想不通。”她说。朋友不愿看到她呆在家里意志消沉,于是拉着她往外跑。“那天我们正好去了宜川活动中心,第一次看到了瓷刻作品,”一番尝试后,喜欢手工的朱美娟重新找到了寄托。从此,家住北新泾的朱美娟每次心甘情愿花3个小时赶到宜川跟着程老师认真学习瓷刻,多年来风雨无阻。

“刚学时力度掌控不好,眼看快完工了,盆子却敲碎了,特别郁闷。复杂点的作品需要花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过能刻出好作品就很有成就感。”朱美娟称,朋友看到她的花鸟、书法类瓷刻作品爱不释手,纷纷向她讨要。所以,她的创作停不下来。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作者:肖茜颖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