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国际知名的华裔钢琴家安宁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了一场“净享安宁——安宁2017新年个人演奏会”。音乐会上,安宁演奏了肖邦的《24首前奏曲》,拉赫曼尼诺夫的四首前奏曲和卡普斯汀的《前奏曲》与《练习曲》选曲,其演奏清晰、明确,富有张力和平衡的美感,完美的技术驾驭能力,和充满激情的表演张力赢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赞美。钢琴艺术家安宁,可谓华人中生代钢琴家之中一颗闪耀着璀璨光芒的明星,自年少登台起,安宁便开启了他耀眼的职业生涯,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钢琴大赛季军、丹麦蒂沃利国际钢琴大赛首奖……在音乐会的前一天,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安宁,他表示演奏古典音乐就是在用钢琴讲故事。
关于演奏
接触音乐越多看见的就越深
北京晨报:你的音乐会曲目是如何选择的?
安宁:主要是肖邦的24首前奏曲,我觉得它是非常有故事情节的。前奏曲是一个很自由的形状,有时候可以是一个舞曲,有时候可以变成托卡塔。这套音乐会曲目,你可以看到每个小故事的情节,可以看到它的发展脉络。
北京晨报:你的“路线图”很有趣,每套音乐会的曲目都会有这样的精心设计吗?
安宁:一直在音乐里面,就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线路图,我在弹贝多芬时会想到莫扎特的一个旋律或者海顿的,经常会有这些线路。就像你在读一本书,你每次重新再看一遍时,会发现一些之前你忽略掉的细节,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这样的线索。
这套曲目之前我没有这样搭配过,只是在上周才第一次演奏。肖邦《前奏曲》是他一生最杰出的作品,他能够把24个完全不一样的小孩儿放在一个大家庭里,然后听到的是非常有顺序的,从刚开始的好像在期待着看到一个朋友,到最后的“死亡”,中间有描述他跟情人在西班牙过的日子,听到当时的雨声,教堂的钟声。肖邦把这些都写在了音乐里,就是用钢琴讲故事,音乐本来就是这样的。
关于听众
听音乐需要首先把心静下来
北京晨报:作为普通观众,我们应该如何来欣赏一个钢琴家的演奏?
安宁:我觉得音乐不是用来给大家看:啊!这个钢琴家弹得多好!对我来说,这个好空白。光是技术的东西,却没有故事的情节,还只不过是一堆零件。所以我觉得钢琴家弹完以后,人家觉得:他的钢琴弹得很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失败。我希望观众来和走时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可以带到另外一个境界。
古典音乐难的就是它的音乐比较深,你得把自己放进去,你可以随便去看一幅名画,人家不告诉你这是一幅名画,你很有可能看不出来。告诉你它值多少钱,你就会赶紧仔细看。可是如果一幅名画完全没有名字呢?你会不会把自己放开,不用自己的经验去做判断的欣赏它呢?
我想说的是你在听音乐时不要把自己锁定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上:这段怎么那么慢啊。你需要把心先静下来,这是最难做到的。现在什么都讲究快捷,你想要买什么,网上就可以买到,很快就送到家,可是生活是需要慢下来才能深入,否则永远是表面上的东西,永远是赚钱、吃饱饭,到哪里拍几张照片,到此一游,我来过了!我就从来不拍我自己,我也不喜欢拍照,但我非常喜欢欣赏摄影作品,可是我宁愿自己在那里停个10分钟,呼吸一下。我觉得听音乐也是一样,你能不能把自己放进去,你要坐在那里,你要等什么要求什么,你可以听100遍,每次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关于作品
音乐用不一样的方式讲故事
北京晨报:钢琴又是怎么来讲故事的呢?
安宁:古典音乐很好的地方就是同样的故事,每个音乐家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肖邦前奏曲第十七号,他是在形容一个人在单恋,那个人突然对他说:我也喜欢你,我也爱你!整首曲子就是在形容他的反应,一开始是慢慢的,还没有转过来,一直到最后音乐中会出现11响的钟声。他连睡觉时都还在想这件事情:她说她爱我。可是你该如何去表现?可以有很多不一样的方式。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在听流行歌,你不可能愿意听10个人去唱同一首歌,因为他的境界只有这些,可是古典音乐就不同,它有这么宽的空间,允许你用不一样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或者改编这个故事,真正好的故事都不止有一种方式来讲的。
我的音乐会曲目,这些故事情节在节目单里都有,但你不可能一场音乐会下来就都吸收理解了。那你就去试着听第二次。有多少东西我们只听了一次就再没有听了。比如,我在法国,人家给我吃牛脑,我说这可怎么吃啊!试着吃了,还不错!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慢慢入门的,不可能马上就懂了就喜欢了。我最怕没听懂就说:这什么玩意儿!其实,说不定是我自己不懂。这种谦虚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听一些现代的音乐,我也经常听不懂,可是我不会马上就拒绝。巴赫之后差不多有50年没有人弹他的作品,大家都喜欢亨德尔,亨德尔的音乐在今天与巴赫比,应该说不能比过巴赫。李斯特的奏鸣曲是先冷门了30年。要知道,李斯特奏鸣曲现在是经典的!我们也需要给好的艺术一个空间让它活过来。
■记者手记
安宁有颗恬淡心
这些年,与各种各样的钢琴家打交道,尤其是中国青年一代的钢琴家,每一个人都是个性非常不一样的,当然了,如果相似性太多了,那些人自然不会成为艺术家,如果从文化修养的层面,我更喜欢给赵胤胤、安宁这样的钢琴家做采访,因为他们的背后很少会有商业的倚靠,他们也无需去为商业背书,采访自然也不会像听录音机播放一样。你以为自己是个独家,或者有意外的斩获,但两天后你就会发现他在其他场合不止一次在“分享”小私密,你只是他(她)背后商业的传播工具而已。
采访之前,对安宁并没有过多的期待,但安宁的恬淡很快就吸引了我,他讲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有意义和知识性的,都是经过思考和人生检验的,对于记者自身来讲,能够通过采访而有所收获远比采访到那些自己“爆料”的迷魂汤有价值得多。
讲故事,是安宁的自己音乐会的要求,更是他深入浅出的理解,要想吸引更多的青年人爱上古典音乐,仅仅靠“颜值”,靠明星效应是不足以长久的,青春总会逝去,古典音乐的血脉基因延续靠的还是音乐自身的吸引力,你能够让音乐常演常鲜,你就会青春永驻,这其中,去浮躁、去名利,保持一颗恬淡的赤子之心,才是艺术家的立身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