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爱国爱民壮举 塑造八桂戏曲经典

2016-09-08 09:16 中国文化报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长墙一战敌胆慑,龙州拓地贼气竭。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作为近代史上清朝对外抗战唯一胜利的战役,镇南关大捷是中国百年屈辱史上难得的亮点,清人黄遵宪为此写下了这首赞诗。2015年,广西戏剧院再度把这场战役以新编壮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依然那么壮怀激烈,动人心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在观看壮剧《冯子材》后对该剧予以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广西文艺工作者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实现了对地方文化优势与资源进行的最佳配置。9月9日至10日,广西戏剧院将携该剧登上北京长安大剧院的舞台,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向全国观众展现桂风壮韵的艺术魅力。

展现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镇南关大捷让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扬了一次眉,我们应该让子子孙孙记住它!”总导演熊源伟如此解释壮剧《冯子材》的创作目的。该剧以发生在广西南疆的镇南关大捷为背景,讲述了早已解甲退隐、年届七十的原提督冯子材临危受命,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与法国侵略者展开生死搏杀,誓死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讴歌了广西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浴血奋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沉重的历史,更是一段值得国人永远铭记的历史。“把广西民族英雄冯子材和他的爱国事迹搬上舞台,正是广西以‘展示广西历史灿烂星空’为抓手,传递正能量,打造桂风壮韵舞台艺术精品的一步重要大棋。”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朱创伟表示。

壮剧《冯子材》于2015年创作并完成,并入选了同年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自2015年广西第九届戏剧展首次亮相以来,《冯子材》分别在广西的南宁、防城港、百色、钦州等地进行42场演出,观众2万多人。其凝练生动的艺术形式、悲情饱满的剧情呈现,以及主演们生动的演绎,从爱国、爱民、爱乡三个层次深入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内核。“国家有难,冯家有人”这一句台词让现场的众多观众不禁感动幽咽。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建平在观后评价:“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以其恢宏、精彩、感人的艺术呈现,令全场观众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产生了昂扬的感奋!”

发掘壮剧艺术的蓬勃生命力

将冯子材搬上舞台,壮剧《冯子材》并非广西首创,此前曾有桂剧《烈火南关》、粤剧《冯子材·南关魂》等亦有不俗表现,以壮剧的形式再度创作是一次新的尝试。

壮剧是广西壮民族的代表戏种,于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为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1965年,演唱北路壮剧的百色市右江壮剧团迁往南宁,成立广西壮剧团,并于2012年与广西京剧团、广西桂剧团和广西彩调剧团合并组建广西戏剧院。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利于壮剧的广泛传播,壮剧的艺术形式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在保持壮剧神韵不变的基础上,改用广西官话——桂柳话演出,让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创作和编排壮剧《冯子材》,也是希望广西的特色剧种——壮剧能发扬光大,体现我们八桂戏曲人的文化责任感。”广西戏剧院党委书记陈国禄表示。

对于如何继承和创新壮剧这一艺术形式,熊源伟认为:“壮剧的发展其实是一个自由开放、兼容并蓄的体系,重要的是要把壮剧的精髓挖掘出来。”因此,壮剧《冯子材》中挖掘了许多壮剧的元素,比如在唱段中依然保留了壮族的山歌;在伴奏上运用了壮剧的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并邀请马骨胡传承人黄一格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完成伴奏录音;在演绎方式上插入了壮族师公戏等体现壮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在服饰设计上运用壮锦、铜鼓更突出壮族风情……

与创新同步,不断打磨提升也是舞台艺术精益求精的过程。在赴北京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前,该剧从剧本、唱腔、舞蹈、舞美等方面进行了4次关键的修改提升,使剧情更紧凑,人物更丰满。同时,为了更立体地展现剧情和人物魅力,主创团队和演职员多次走进镇南关遗址(今崇左友谊关)、钦州冯子材故居等地采风。剧中一名演员说:“当我触摸友谊关的城墙,100多年前的古战场仿佛就在眼前,冯家军和壮乡人民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在我的心中激荡。”

塑造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陈巧燕认为,新编历史壮剧《冯子材》的成功之处,在于准确把握了人物所在时代背景和选取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事件、情节,成功地进行了人物塑造。剧中冯子材既有抬棺出征的豪迈,也有宠溺孙女的柔情;壮族首领青凤既疾恶如仇又爱憎分明;九命猫九死一生却不改初衷;战地小花灵儿清纯亮丽,却巾帼不让须眉……该剧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剧情饱满是壮剧《冯子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全剧分为9幕,全剧共两小时,对于一部舞台作品而言,时间相对较长。然而主创团队认为,人物形象是靠细节塑造的,情感的喷薄是靠情节堆积的,正是丰富的情节推动和场景呈现塑造了一个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九命猫是剧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之一。壮剧《冯子材》运用了大量篇幅描述了九命猫与青凤的仇恨纠葛:九命猫早年与青凤阿爸比武争夺猫神之位,失手打死了青凤阿爸,羞愧出走从军。在家国危难之际,青凤重遇九命猫,并将其扣下,预备杀之为父报仇。但在冯子材的劝说和感动下,青凤最后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暂时放下仇恨,与冯子材共同对抗法军。这段曲折的故事贯穿了两幕戏,然而通过人物间的互动和心理活动的变化,青凤的明理大义,九命猫的愧疚与豪迈,冯子材为大局不惜个人荣辱的形象跃然而出,也让后来九命猫为救青凤牺牲的悲情来得更加浓烈,成为全剧的泪点之一。

打造人才辈出的八桂艺术精品

作为全剧的灵魂人物,冯子材在剧中展现了多个侧面,既有面对国家危难时的大义凛然,也有为兄弟孤身涉险的英勇,还有宠爱小辈的柔情……冯子材的扮演者李森在剧中扮相英武,唱念做打俱佳,表现非常出彩。

对于出身京剧演员的李森,冯子材一角带来极大的挑战和突破。“最大的难度在于我要以27岁的年龄挑战68岁的冯子材。”李森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形象更接近古稀老人,表演过程中,李森全程微微向前弓背。加上40多斤的戏服穿在身上,常常一场戏下来就已经让李森腰背抽筋。此外,为了塑造好冯子材的英雄形象,李森经常观察身边老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对孙辈的感情表现。经过积累,李森扮演的冯子材渐渐地有了爷孙情、兄弟情、爱国情……每到最后一幕,冯子材一人站在惨胜的镇南关前,落寞的背影、苍老的身躯,以及对灵儿和死去将士的悼念,总让观众无比动容。

不同于以歌舞为主的传统壮剧,壮剧《冯子材》加入了许多打斗场面,对演员的基本功和体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次《冯子材》邀请了国家京剧院著名武生演员、年逾七旬的高牧坤老师对《冯子材》的战争武打场面进行技术指导。另外,剧团还每天组织演员们晨跑和基本功练习,锻炼体力。

“壮剧《冯子材》是我们院继桂剧《七步吟》后倾尽全力创作的历史大剧,目的是打造一部体现壮乡底蕴的戏曲经典。”广西戏剧院院长龙倩毫不掩饰他们的雄心,并称接下来他们还要继续打磨提升,准备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据悉,为了在有限的舞台上体现出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壮剧《冯子材》总共起用了70余名演员,几乎出动了广西戏剧院壮剧团、桂剧团、彩调剧团、京剧团的老中青骨干演员。广西戏剧院壮剧团团长唐红友介绍,以老带新是广西戏剧院培养年轻戏曲演员的一贯做法,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表演,能更好地帮助和激励年轻演员成长。甚至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演员也主动请缨,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我们不仅要排出一部好戏,更希望带出一批好演员来。”唐红友说。

广西戏剧院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成立于2012年8月,由广西壮剧团、广西桂剧团、广西彩调剧团和国家重点省级京剧院团——广西京剧团整合组建。

广西戏剧院以保护壮剧、桂剧、彩调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为重点,以创作生产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为目标,主要从事戏曲的创作生产、戏曲演出、戏曲研究、戏曲教育、戏曲的传承保护等工作,是发展繁荣广西戏曲艺术的主力军。

广西戏剧院现有演职人员800多人,汇聚了壮、汉、瑶、苗、侗等20多个民族的戏曲艺术的优秀人才。创作生产了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壮剧《歌王》、《冯子材》、《第一书记》、《瓦氏夫人》,彩调剧《哪嗬咿嗬嗨》,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舞台艺术精品。其中,彩调歌舞剧《刘三姐》获文化部第二届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奖项。大型风情壮剧《歌王》获第七届“文华大奖”和七项文华单项奖。新编历史桂剧《七步吟》获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等奖项。推出了“民族戏苑”周末剧场和送戏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等惠民文艺演出。曾出访多个国家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本版文字由宾阳、郭凯倩提供。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