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歌变传歌 寓意深刻

2016-08-23 08:53 北京娱乐信报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昨晚(8月22日),作为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重头戏之一的大型舞蹈诗《乌苏里传歌》在民族剧院上演。这部被称为舞台上的赫哲文化“博物馆”的舞蹈作品,将赫哲族的原生态文化和精神世界全方位地展示在首都观众面前,同时用极具风情和震撼力的舞步带观众去揭开一个传奇民族的生存密码。

传唱民族史诗

《乌苏里传歌》以一对赫哲族男女情感发展为主线,生动地还原了一个英雄民族的文化生态,堪称舞台上的赫哲族文化“博物馆”。剧目巧妙地对赫哲族历史、语言、歌曲舞蹈、衣着服饰等进行了自然展示。

该剧总导演王举表示,这是一个专门为此次文艺会演量身打造的原创剧目,“我们从赫哲族民间挖掘整理了很多民间音乐素材,根据这个民族的语言特点用诗剧的概念表现出来。我们借助于《乌苏里船歌》把它的‘船’字变成了传承的‘传’,以此传承民族文化传统。”

记者在现场感受到,从头到尾听不到我们熟悉的《乌苏里船歌》,但是在赫哲族汉子们的歌声中、在优美的旋律中,到处都有它的影子。

展示“鱼皮部落”文化

从形式上说,《乌苏里传歌》就是一部舞蹈化了的伊玛堪,老、中、少三代伊玛堪传承人分别传唱一首伊玛堪,既可以让观众体验赫哲语言的悠美,又可通过故事的叙述将观众自然地引入剧情中去。《乌苏里传歌》还将赫哲族优美的服饰文化毫无保留地进行了呈现。赫哲族用鱼皮制作各种服饰已有千年历史,鱼皮手工艺成为赫哲族民族文化中的代表,散发着古代北方游猎民族独特的文化气息。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鱼皮缝制的各种服饰。野生鱼皮具有天然的鱼鳞花纹,有种特别的美,顺其纹理制作,可体现出野生鱼皮的自然美感。2006年6月,赫哲族的鱼皮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乌苏里传歌》“盼归”一节中,除了精美的鱼皮衣,鱼皮鞣制技艺也在剧目中有所体现,让观众近距离地感爱赫哲人的心灵手巧。此外,在“冬捕”等篇章中,赫哲族的汉子们还展示出他们的捕鱼绝技。

据介绍,《乌苏里传歌》的编创目的之一是要通过文化精品的创作,全景地展示赫哲族这一“鱼皮部落”的独特文化。在《乌苏里传歌》的创作过程中,在文化呈现上的准则就是尊重历史、尊重原生态文化。

说唱艺人凤毛麟角

此次演出,还有几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创作甚至登台演出,从而让观众体验到了原生态的赫哲族文化魅力。今年62岁的传承人吴明荣在接受信报记者采访时说,在这个只有几千人的民族中,像他这样会这种说唱艺术的男艺人只有两三个,“这种说唱艺术有点像汉族的京东大鼓,说唱的内容基本上取材于神话传说。我父亲那一辈人,他们一天劳作下来,每天说上两个小时,不重样地能说上两个月。”

这一次吴先生带着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他说这是他的学生,家里喜欢送他来学习,目前已经学会了两三个段子,“这孩子挺聪明,不怯场。”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