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恒星》暗藏“小心机” 虐得观众又哭又笑

2016-04-03 11:13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tyys20160403001

千龙网北京4月2日讯(记者 梁祎)4月1日晚的蓬蒿剧场里,笑声和抽噎声彼此交替、不绝于耳,话剧《恒星》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似乎让观众有点疯癫了。本来是一部自闭症题材的公益作品,何以将观众“折磨”成这样?

IMG_0799
郭笑不满于郭斌的固执、行为方式异于常人,一怒之下将写好的策划撕碎后后悔不已。

或许你才是自闭症患者眼中的“白痴”

因不满于此前看过的一部剧将自闭症定义为弱智,马岩自编自导自演了《恒星》这部喜剧。

故事发生在北京,因为一场意外,郭斌的母亲离开了这个世界。郭斌年近40,却只能与人进行简单的语言上的交流。郭斌的妹妹郭笑由于小时候父母悉心照料哥哥、疏于看护自己,再加上哥哥异于常人的处事方式和对自己的“漠不关心”,让她觉得自己的童年满是阴霾,于是选择逃离北京,去了上海生活。此次回来本想迅速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就离开,却在这段不得不同处一个屋檐下的时间里,让郭笑从争吵、误解、抱怨、愤怒,到阴差阳错地发现,相比于自己的黯淡,哥哥是一颗闪耀着永恒光芒的恒星……

按常理,无论提到什么疾病,人们心里总会咯噔一下,而该剧男主,也就是由马岩饰演的成人自闭症患者郭斌,偏偏让观众从紧张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中发现笑料,惊觉自闭症患者的过人之处。

剧中,虽然郭斌是个被人认为“脑子有点问题,逻辑和我们不一样”的自闭症患者,但其摆放书本一定要按英文字母顺序、拼音读音的执拗方式却成就了他优秀图书管理员的身份。

在避免妹妹因完成工作要被炒鱿鱼、喝西北风的事件中,他一夜未眠,重新帮妹妹整理出一份让老板满意的策划,给了之前辱骂他是白痴的老板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妹妹暗自呢喃自己的工作还真的是傻子也能做、自己是不是智商有问题,以及郭斌对妹妹的劈腿男友的行为预测等剧中穿插的小包袱,让观众在欢笑之余,消除了大家对于自闭症的误解,也发现了他们身上那些闪闪发光的“星星”。

QQ图片20160407110440
郭斌、郭笑及其男友,还有王警官在对话。从背景可隐约看见用箱子和书组成的“一家四口”。

郭斌自娱自乐让观众秒变《金瓶梅》

“这是《中国近代史》《古代史》,这是《中国通史》,这是《资治通鉴》……这是《金瓶梅》。这么好的书,没有人看都老了,让我来帮你保养保养。”安静的图书馆中,郭斌总是独自一人清点着这些不会说话的图书,那种在旁人看来孤独又愚蠢的事,他却乐在其中。

马岩不满于观众只是坐在那里看,他要打破第四堵墙,让观众真正参与进来。于是,那一本本书变成了观众,当郭斌点到的《金瓶梅》实际是个男观众的时候,他还要跟着郭斌走上台去,被按摩,被“保养”,参与感和乐趣就这么合而为一了。

不止是这样,在灯光、音乐、台词、舞美等各方面,马岩都很“任性”,不仅要参与设计,比如说灯光方面很“英伦范儿”,还临时修改方案,重点是并不通知对方。演出结束后,灯光师就吐槽“今天你们排的时候就改的那么大吗,还是临场调的?”看来灯光师也得会即兴表演啊。

马岩古灵精怪,小创意散落在各处等待人们发现。因为是愚人节,剧中加了相关台词,开场前还放了张国荣的歌以示纪念。他甚至想在入口处再摆上一个郭斌用的那种蹦床,让每个观众蹦着进场,但被剧场一票否决了。

当马岩说连制作人都不知道舞台上放着的四个箱子代表郭斌一家四口,笑笑在剧中把代表自己的那个人拆了最后又组合上了时,那种得意的表情像个孩子。

“做得显眼就没意思了,发现了就更没意思了,大家二刷就好了”,他笑说。原来是藏着这个小心机。

“开玩笑了,剧中有些隐藏的点还交代了很多戏里没发生的事情,比如自闭症的一些反应,如果不懂的话可能前半段都看不明白。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力求真实,实验场的时候很多人说前三幕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的解释就是不怕你不理解,真实就好。”

IMG_0816
从最初讨厌哥哥穿一成不变的蓝色卫衣,郭笑也做出了和哥哥一样的选择。图中可以看到郭斌手指的怪异形态。

 

QQ图片20160407110423
观众观看演出后,在海报上留言。

看似“残忍”虐心 实则温情

演出的最后有一段郭斌的独白,向大家普及了什么是孤独症。

“很多人之前对孤独症不了解,误以为是忧郁症等等,其实可能很多人都有自闭症的特质。”马岩说他刚开始做这部戏的时候,专家跟他讲了15条自闭症的特点,他觉得自己占了7、8条。

马岩在过去的一年中参与了天真者绘画的工作室开设的戏剧课项目,遇到的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及其家庭带给他很大触动。

“这部戏不是给自闭症儿童看的,是给他们的家长看的。很多家庭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有一天父母走了,孩子要怎么办。”所以马岩特意设定了郭斌有双亲还有妹妹这样一个前提条件,通过塑造郭斌、刘馆长、王警官等形象,给那些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以信心,让他们能够接着走后面的路。

《恒星》前两场的演出都有邀请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来观看。“我们创造这个角色的时候也怕不像,太像了又怕别人会说我这么演有的自闭症孩子看了会受不了,尤其是有些笑点他们自己接受不了。所以有自闭症孩子的那场我们会做得收敛一点。”

然而,演出中郭斌不断抖动的手指、怪异甚至略有些扭曲的表情和动作等细节,以及妈妈生前说如果去世就带他一起走等情节,还是让自闭症家庭反映很写实。

即使是以这种看似“残忍”的方式呈现,他们也总对马岩说谢谢,因为他让观众看到了他们最真实的一面。

IMG_0825

舞台上的一个道具小海马孤独地躺在蹦床上,它也同时出现在了话剧《恒星》的海报上。被问及该道具有何意义,马岩坦言,“这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画的,他之前问我说能让这个永远出现在舞台上吗,我说可以,我就那么做了。也许作为一个戏剧人这样不太负责任,但这个可能真的没有太多的意义,就是一个承诺。”

马岩口是心非 做公益不是玩票儿

谈及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马岩显得有些纠结。他一方面觉得尽管现在的戏还有很多需要打磨的部分,但是没有刻意地去抖一些包袱,包括跟观众的互动,每个人物性格碰撞产生的效果,都是属于结构性的,也有语言性的东西,没洒狗血,也没太让大家失望;另一方面对比《阿甘正传》《雨人》这样的作品,他还是希望《恒星》能成为足球解说中教科书般的喜剧,让大家一谈喜剧,就能说,“恩,这个算是一部”。

“有些人一听说我们做的是公益性质的、而且还是自闭症题材的戏就不感兴趣了,其实有点伤心。说实话,以后不太想做公益的戏了”,马岩的声音变低,“伤心”两个字也说得特别犹豫,中间顿了顿。一想到做公益的辛苦,尤其被别人贴上打着公益的幌子赚钱等标签,马岩就觉得特别无奈。

可是过一会他又自我否定,“说该做的事儿还是得做”。

“这个戏如果做成商业的也会是个好本子,至少它是个作品,不会说玩一票儿公益。排个戏对我们来讲其实是特别简单的事,即便它不挣钱,我可以再多教几个学生,多接一些剧本,多做一些电影。如果这是一个能够让大家记住的好作品,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况会想到它,运用里面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够了。甭管是商业戏剧还是公益戏剧,他们最终的目的总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袁帅(QN0015)  作者:梁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