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痛并快乐着的“口罩文化”(2)

2015-12-11 08:49 千龙网综合

打印 放大 缩小

医生

在医院横空出世

在口罩应用于医学之前,无菌外科的规范虽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术器械,外科医生得穿手术衣,戴手术帽和橡胶手套,但并没有使用口罩进行防护,医生手术时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细菌传染给患者,从而引起伤口感染。如果说巴斯德的鹅颈瓶、巴氏消毒法、廷氏灭菌法等还不能让人们相信空气中细菌的存在和危害,那横空出世的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可谓是催生口罩产生的鼻祖,“口罩之父”是也。

话说在1895年,莱德奇发现了空气传播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人们讲话的带菌唾液也会导致伤口恶化。于是,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此举果然有神效,病人伤口感染率大为减少。从此,各国医生纷纷采纳莱德奇的建议,口罩也在欧洲医学界逐渐流行和推广开来。

回过头来说说莱德奇推广的口罩。这只不过是一层包裹在外科医生嘴巴、鼻子和胡子上的纱布,由于包扎得很紧,所以舒适度为0。转眼又过了两年,英国的一位外科医生灵光一现在纱布内装了一个细铁丝支架,使纱布与口鼻间留有间隙,从而克服了呼吸不畅、容易被唾液弄湿的弱点。1899年,一位法国医生再接再厉,将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手术衣的衣领上,用时只要将衣领翻上就行了,非常方便。后来改成可以自由系结的办法,用一个环形带子挂在耳朵上。现代口罩就这么华丽丽地诞生了。

流感

走进寻常百姓家 原因流感

口罩从医院走出来,变成公众常备用品,是伴随着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西班牙流感”而来。

1918年3月11日午餐前,美国堪萨斯州的芬斯顿军营的一位士兵感到发烧、嗓子疼和头疼,就去部队的医院看病,医生认为他患了普通的感冒。然而,接下来的情况出人意料:到了中午,100多名士兵都出现了相似的症状。几天之后,这个军营里已经有了500名以上的“感冒”病人。随后,流感传到了西班牙,总共造成800万西班牙人死亡,这次流感也就得名“西班牙流感”。

在1918年3月到1919年底,全世界大约20%的人感染了“西班牙流感”。全世界预计死亡人数约为2000万(最新也有研究估计约为1亿),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还多,这也促使一战提早结束,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疫病蔓延期间,人们被强制性要求戴口罩,特别是红十字会和其他医护人员,乘客如果没有戴口罩会被电车售票员拒绝上车。从当是的老照片上看,没人拿这东西开玩笑,都老老实实往脸上捂纱布,“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不算事儿

痛并快乐着的“口罩文化”

2003年,SARS肆虐京城期间让口罩坐地涨价,原来只卖两三元钱一只的纱布口罩,到了论“层”而卖的地步:8层,3元;9层,4元;12层,6元……最昂贵的所谓“高科技口罩”已达每只近百元的天价。即便这样依然供不应求,这股“买买买”的风潮还波及到大洋彼岸,美国新泽西州不少华裔相继订购口罩寄送中国亲友,导致该州不少地方口罩缺货。

然而,老子说祸福相倚,皇城脚下的北京人坐看历史风云变换,这都不算事儿!两天的紧张氛围一过,又开始自娱自乐起来。报道上说,北京一对老夫妇上街,老先生的口罩上写着“一夫当关”,老太太的口罩上则写着“万夫莫开”,甚至王府井商业区街头的人物雕像,也被北京人戴上了口罩。此后,带有各种活泼的卡通图案的五彩口罩袭来,“Kiss me”“我不怕”“众志成城”可谓花样迭出,甚至在时装之都巴黎和米兰的T型台上,模特们也上演了热辣的口罩时装秀。还有一批“艺术口罩”在网上拍卖,在网民中产生反响热烈,最高出价甚至超过了400元。所谓“痛并快乐着”大抵就是这样吧。

8d5494eef01f3a2931d995399c25bc315c607c37

肃杀之气被轻松搞怪的图案渐渐消解,口罩的艺术化也让它本来的功能和其后挖掘的装饰作用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口罩已从户外转战到市内,还成为了送礼佳品,口罩就这样把自己“洗白”了。近日,更有女艺术家用口罩设计出婚纱,在北京站向过往民众呼吁绿色出行,那鲜明荒诞的视觉冲击力已然成为京城一景,这也是棒棒哒!

责任编辑:梁祎(QC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