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文化带 | 除了爱妃,皇家下一个要火的就是它了

2018-12-17 08:59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最近清宫戏这么火,除了皇上、嫔妃,皇家知名的角色里还有一位,那就是麋鹿。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这可比憋在后宫里整天钻营的妃嫔要好养活多了。但是福祸相依,麋鹿也是数百年来没有野生种群了。

29
麋鹿在大兴区南海子麋鹿苑自由散养。任晓宇摄

元朝时,为了以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的一群。据说被八国联军捕捉,从此在中国消失。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共同启动麋鹿引进项目,南海子麋鹿保护种群不断复壮,并输送到全国各地。33年来,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分别向湖北石首、浙江慈溪、江西鄱阳湖等地直接输送了497只麋鹿,建立了37个迁地保护种群。

生活在湿地环境中的麋鹿,是一种稀有动物,俗称四不像,因“蹄似牛,头似马,尾似驴,角似鹿”而得名。在甲骨文时期,麋鹿骨骸就成为了最早的文字载体之一。而“鹿”因与“福禄寿喜”中的“禄”字同音,也被认为承载着祥瑞仁和的美好寓意。

过去,麋鹿曾经只有皇家才可以拥有,是王权的象征。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古代历史、文学典籍中随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民间文化更是对它敬若神灵,甚至传说古代“三皇”之一的炎帝就是它的后代。在古代文人笔下,麋鹿也常代表着隐士情怀。

30
麋鹿一直是南海子的“土著居民”,其所在的永定河流域正是麋鹿的重要繁衍之地。任晓宇摄

现在全球范围内,麋鹿的数量也只有几千头。据史料记载,商周时麋鹿在中国相当多,中原到处都是,数量有上亿头。自周朝开始,人类大肆猎捕滥杀和气候变化致使麋鹿走向灭绝。

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原因,麋鹿在我国曾广泛分布。永定河流域历来是麋鹿的重要繁衍之地。据史料记载,1900年因永定河发洪水,冲走了栖息在这里的成群麋鹿。2009年底,北京丰台区水务局与北京市麋鹿生态实验研究中心签订赠送协议,该中心将5只麋鹿送至永定河东岸的绿地公园养殖,这也是麋鹿在永定河绝迹百年以后再次“回家”。

28
绿草茵茵,野花遍地,成群的麋鹿游走其中,这就是北京大兴麋鹿苑最为日常的场景。任晓宇摄

麋鹿一直是南海子的“土著居民”,南海子是麋鹿在中国最后的栖息之所。南海子,历史上是北京最大湿地,位于永定河冲积扇的前缘,是五朝皇家猎场,三代皇家苑囿,是帝王游幸、狩猎、阅兵、演武、处理政务、接见使节的重要场所。明代的南海子,已经成为京城一座著名的皇家苑囿,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其名曰“南囿秋风”。南海子在明清两朝时期达到鼎盛,清顺治、康熙、乾隆年间先后在南海子修建了团河行宫、新宫等4处行宫,德寿寺、宁佑寺、元灵宫等20余处庙宇。

值得一提的是,大兴区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将着力开展麋鹿保护自然申遗、参与冬奥会吉祥物征集、建设北京南海子文化博物馆、举办南海子麋鹿文化大会等重要项目和活动,把麋鹿文化作为打造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