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天缘有份“画中游”

2023-03-24 09:15 北京晚报

来源标题:天缘有份“画中游”

颐和园知名景区“画中游”已修缮一新,重新开放。其倚山而筑,视野开阔,漫游于此,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画中,故名“画中游”。乾隆皇帝曾赋诗赞曰:“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开放后,这里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在此一览颐和园的山水佳境。

“画中游”

出自乾隆帝梦境

据《颐和园志》载:“画中游”位于听鹂馆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建筑群由画中游楼(堂)、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楼、游廊等组成。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分明,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

置身于此,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远眺玉泉、西山之山色,是万寿山前山一组重要的观景建筑群。由于建筑倚山而建,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中,故名“画中游”。

有关“画中游”的来历,《颐和园趣闻》中记有一段掌故。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60大寿庆典,以京西瓮山及山前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

一天,他乘舟在昆明湖上寻游,发现佛香阁西面有一处山坡空着,没有什么建筑,便想在此修建一组景观,遂令样式房工匠制作烫样(模型)。几日后烫样便制作好了,可乾隆帝御览后很不满意。

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便随老者徜徉于画卷中,那真是一步一景,看得他龙颜大悦,不由得吟道:“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

梦醒之后,乾隆还想着梦中的迷人景致。上完早朝之后,便急忙让画师把梦中所见景致画了下来。但见画面上亭、台、楼、阁、廊、堂错落有致,松柏、翠竹相植其间,美如画境,乾隆越看越喜欢,即兴赐名“画中游”。随后令工部以此画卷为蓝本,在万寿山上造景。

“画中游”景区建成后,乾隆帝多次寻游于此,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在此题诗16首,赞美这里的优美景致。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西郊御园时,“画中游”也未能幸免,主要建筑遭到毁坏。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至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联军在颐和园中盘踞达一年多的时间,园内建筑损坏严重,画中游也遭到破坏。此后慈禧动用巨款再次修复此园,“画中游”也得到修建。

倚山而建 诗意盎然

“画中游”倚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起伏变化,高低相依,为“园中园”。主要建筑有四座:澄辉阁、画中游楼、爱山楼与借秋楼。

澄辉阁位于建筑群中轴线最南端。“澄辉”本为清光之意,即水静而清,闪耀光彩,典出南朝宋谢庄《月赋》“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乾隆帝在此赏景时曾赋诗多首,如《澄辉阁》《题澄辉阁》等。乾隆四十年(1775年)《澄辉阁口号》诗曰:“天水澄辉亦有时,冰鱼未负那言斯。凭栏高阁如相谓,此景何妨稍待之。”

画中游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画中游”之名出自唐王维《周庄河》“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诗《初夏万寿山杂咏》赞曰:“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

爱山楼与借秋楼分列于澄辉阁东、西两侧,对称布局,均坐北朝南,两楼大小、形制皆同,均面阔3间,柱高2.98米,歇山顶,前后有廊。“爱山”,即喜爱青山,典出晋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乾隆也曾赋诗多首,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有诗曰:“楼对西山号爱山,玉屏展处镂孱颜。帝京八景名诚副,咏以易思获以艰。”“借秋”即借得秋意,典出宋陆游《小轩夏夜凉诗》“遥夜帘栊已借秋,阑干星斗挂檐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诗《借秋楼》诗曰:“窗挹波光庭种楸,一天飒景在高楼。履霜早是羲经着,底事循名更借秋。”

在澄辉阁与画中游楼之间有一座石牌楼,坐北朝南,两柱一楼式,庑殿顶,高3.19米。其两侧与矮墙相接,围成了画中游庭院,其成为庭院的正门。牌楼正脊南北雕有二龙戏珠图案,两头有吞脊兽,戗脊上有蹲兽,筒瓦滴水檐椽俱全均是石质。椽下是冰盘檐、斗拱梁枋。立柱南北是巨大的抱鼓石,两个抱鼓石和立柱为整石雕出。

牌楼两立柱南北分别雕有楹联,枋心南北也雕有额题,均为乾隆御笔。南侧额题为“山川暎(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楹联为“幽籁静中观水动,尘心息后觉凉来”;北侧额题为“身所履历自欣得此奇观”,楹联为“闲云归岫连峰暗,飞瀑垂空漱石凉”。额联点出了人们在画中游的感受:身处画中游,目光所及,山水如画,美不胜收,令人感到清凉高爽,飘然若仙。

在抱鼓上、立柱上、梁枋下面和冰盘檐上,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均雕有缠枝花草纹饰。下层梁枋南北各有三幅高士图(雕饰纹样)线雕,上层梁枋南北各有一幅深山高士图长卷线雕,上枋两头也雕有携琴访友等图,图样格外精美。

据传,乾隆皇帝在澄辉阁观景后,便到石牌楼北侧的画中游堂品茶,并以石牌楼为取景框,远观昆明湖水景。

这座石牌楼可以说是颐和园内单门牌楼中最为精美的,从所处位置之独特,建筑用料之好、雕工之精细精美,可以看出乾隆帝当年是颇费了些心思。

为何悬挂两块相同匾额

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殿堂楼阁檐下多悬有匾额,且有横挂为“匾”,竖挂为“额”之说。一般来说,同一建筑群中匾额上的字是不能重复的,但“画中游”景区中的澄辉阁与画中游楼檐下悬挂的匾额却是相同的,均为“画中游”三个大字,这是为何?

澄辉阁是画中游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造型为平面八方阁形式,两层敞阁,重檐八脊攒尖顶。由于立基于陡峭的山坡上,前后高差约4米,所以下层的柱子不得不顺着山石起伏而长短不一。阁的上层空透开敞,东、南、西三面都可凭栏远眺,青山塔影,堤岛湖泊,深远迷蒙。立柱与楣子、木栏杆构成一幅幅美景的画框,从框中透视,使人仿佛置身画境,如游画中,所以这里当年是乾隆帝在御园中赏景的地方,并亲自命名和题匾。

画中游楼坐北朝南,面阔三间,歇山顶,东西各有18间爬山廊,东接爱山楼,西接借秋楼。据传是当年乾隆帝在此赏景后小憩品茶的地方。

民国时修缮画中游景区后,澄辉阁本应悬挂“澄辉阁”之额,但由于疏忽,制作匾额时没有制作“澄辉阁”匾,而是制作了两块“画中游”匾额,遂将一块挂在了澄辉阁檐下,另一块挂在了画中游楼檐下,由此出现同一建筑群内有两块相同匾额,且延续至今,故“澄辉阁”被误称为“画中游”楼,也使后人反而不知道“澄辉阁”的本名了。

乾隆时期,清漪园各殿堂楼阁的陈设异常丰富,包括佛像、书画、古玩、钟表、家具、帐幔、日常用品以及各种露天铜器、湖石等,仅清廷内务府《陈设清册》中就记有“陈设”多达4万余件。而画中游景区各殿堂楼阁中也有许多陈设。当时“正殿西间面东安楠柏木包厢床三张”“爱山楼上面西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澄辉阁楼上面南安楠柏木包厢床一张”“借秋楼东二间面东安楠柏木包镶床三张”,每张厢床上置有陈设多件,均为精致、华贵之物。这些陈设一为清室造办处制作,二为臣子进贡。

到了道光年间,清廷已日渐衰落,为节省宫廷开支,道光帝在驾幸御园后,传旨部分撤去各殿宇内的陈设,画中游景区的陈设大多被撤去,只留下厢床。而《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分(份)画中游陈设清册》已无澄辉阁陈设的记载。据传道光帝将部分珍宝、古玩、字画以及宫室内的铺垫、陈设等物,赏赐给了他的三个弟弟惇王绵恺、瑞王绵忻和惠王绵愉。

光绪年间修复“画中游”时,虽然恢复了部分陈设,但与乾隆时期相比却少了许多。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户力平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