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运启:枣庄段运河“三公祠”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史料上记载的“三公祠”,作者供图)

清代中叶,负责漕运的朝廷命官杨锡绂等人,曾在京杭大运河枣庄段的万年闸附近,建有纪念明代三位开挖泇运河(即枣庄段运河)功臣的“三公祠”。

“三公”指:

舒应龙:?-1615,字时见,明广西全州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万历二十年(1592年),以工部尚书总理河道。万历二十一年开韩庄中心沟(彭河)支渠40里,为开泇运河之始。

刘东星:1538-1601,字子明,号晋川,明山西沁水县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以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漕,万历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开韩庄、侯家湾、良城河道,以接泇口。泇河运道始通,其形状初步形成。

李化龙:1554-1611,字于田,号霖寰,明大名府开城长垣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万历三十一年(1602年)以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三十二年大开泇河运道,起自夏镇李家港,迄于邳州直河口,当年过泇粮船已有三分之二。泇运河由此成为京杭运河主航道,畅通400年至今。

由于年代久远,这座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在炮火硝烟中湮灭,成为枣庄人文遗产的缺憾!今天,我们在对枣庄段运河的历史进行解读时,应该关注“三公祠”,钩沉和发掘其中的精神遗产,深化运河文化研究。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盛夏,时任漕运总督的杨锡绂督运北上,来到山东峄县的万年船闸。他站在泇运河的大堤上,目睹连樯北上的漕运粮船和船上的袅袅炊烟,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眼前仿佛出现了往日的滔滔黄水、溃决的河堤、折楫溺水的漕运官兵,以及急切期待粮草的戎边将士。他深深感到,如果不是开通这条泇运河道,漕运大事断无今日畅通之势。然而,谁又知晓泇河开挖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是日,夜阑人静,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萌生了为开泇功臣修建祠堂的想法。于是折身而起,奋笔疾书:

国家定鼎燕京,岁漕东南,粟四百万石抵京师,实军储所恃一线运河耳!顾运河之成,非一手一足之烈也。考之前史,治河诸臣各有功绩可纪,而夏镇以南,则功莫隆于开泇。先时运道,由清口入黄,逆溯数百里抵徐城,然后由镇口闸入微山诸湖,其间风涛汹涌,徐、吕二洪伏石之险恶,动遭覆溺,兼稽程限甚,或河决彭城以上,溜势别趋胶舟之患,更束手而莫可如何!自凿韩庄至梁城百余山岗,引汶水以通泇,于是入黄之艘由直河口入泇,由泇入湖,扬帆牵缆,如行衽席。而泇之开也,则河臣舒公应龙建其议,刘公东星继其事,李公化龙毕其功。在当日言事诸臣,好以口舌持短长,或忌或阻,啧有繁言,而三公殚心国事,不恤人言,尽智竭力,前后相继,疏凿挑浚,卒避三百里黄流之险,而成此二百六十里安流之运道。吁!岂非万世之利欤!记云:礼反其所,自生不忘本也。又云:法施于民则祀之,则三公不可无祀,而祀即宜于泇。

这段话后来成了“三公祠”碑文的重要部分,大致的意思是,国家定都北京之后,每年需要从江南各地征收四百万石粮食,作为朝廷和军队的饷俸。这些钱粮大部分要靠运河的转输,而运道的建成,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虽然各代河臣都作出了贡献,而唯有开通夏镇以南泇运河的功绩最为卓著。这个工程,不仅避开了徐州、吕梁两处险洪,而且凿开了韩庄至梁城的百多里山岗高坡,使原来必须经过黄河的漕运粮船,可以直接进入泇河这条安全的运道北上。泇运河的开成,舒应龙、刘东星、李化龙三位河臣是功不可没的。当时,他们不顾朝野上下的非议,尽心尽力,前仆后继,为国为民殚精竭虑。泇运河开通之后,以二百六十里的安全运道,避开了水势险恶、河道壅阻的三百里黄河,真是惠及万世的好事啊!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有功于国家、造福于百姓的功臣,要建祠祭祀他们。这座祠堂建在泇运河正中的万年闸,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不久,杨锡绂请来总河尚书张师载,运河监司李清时,三人共同商定,捐出各自的薪俸钱粮,在万年闸月河东岸选了一块开阔地,让闸官孔毓贵负责建庙宇三排,名曰“三公祠”。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三公祠”落成,府、州、县官和远近一带乡绅,纷纷前往拜谒;过往船民,登岸上香;商旅雅士,慕名而至。一时间,“三公祠”使万年闸名扬四方,当地百姓把“三公”奉为河神,隆重祭拜。此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在这里举办庙会,祈福求安。使万年闸在峄县的集镇中,成为仅次于台儿庄的繁华之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当人类文明跨入21世纪,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呈现强势复兴之际,运河文化研究也进入了柳暗花明的春天。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中,“三公祠”故地的“江北水乡、运河古城”,迈出了打造运河旅游观光带的有力步伐。国家二级标准的万年船闸,已昔非今比;宏伟的南水北调工程设施,正拔地而起;“古运荷乡”湿地风景园,即将呈现“船在水中行,车在林中过,人在景中走”的美丽画卷。400年前古船闸遗迹的发现,为枣庄段运河人文自然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揭开了新的篇章。此时此刻,人们并没忘记历史上的开泇功臣。由社会各界发起的恢复重建“三公祠”活动,受到各级党、政的重视和专家、学者的赞誉,人们在解读大运河枣庄段,挖掘、研究、弘扬枣庄运河文化的进程中,已经掀开了“三公祠”的扉页,由此,历史上的开泇动议、工程实施、凿成通航、商旅繁盛以及它的历史地位、科技价值等章节已清晰可辨,枣庄段运河人文和自然旅游观光获得了历史深度。

运河,对枣庄的过去有功,对枣庄的今天有功,对枣庄的将来仍然有功。然而,功劳最大的依旧是“三公”。因此,解读枣庄段运河,需关注三公祠,深受其益的枣庄人,不能不谒三公灵!

作者:枣庄市运河文化促进会 董运启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山东段)来稿。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