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启:黄桥的传说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大运河流经的梁王城附近村庄,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从南京到北京,马蹄崖不得风,到黄桥跑一蹦。”这是对该河道走向的一个真实写照。

梁王城河道上接台儿庄船闸,是中运河上游。以台儿庄向梁王城的河道走向是西北东南向,到梁王城河道急转弯改向正南,慢慢偏向东南,至梁王城南又急转向西南,河道成马蹄形,所以取名“马蹄崖”。过去水上运输的船只都是木帆船,靠篷帆兜风产生动力行走,河道弯曲,随时就得改变航行的方向,但借助的风力不能改变,只好放下船帆,否则会有侧翻的危险。所以说“马蹄崖不得风”。

为什么说,到黄桥跑一蹦?(邳州方言,即跑一段路程)是因为黄桥的河道是西北东南方向, 一条直线,直来直往,不管船只北去北京,南去杭州,途径这一段河道,全部是一帆风顺,可以轻松行驶,并且速度很快,所以叫“跑一蹦”。

黄桥位于陶沟河流入中运河的入口处。中运河开挖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 年 6 月),自山东微山湖开河,经韩庄,会泇水,导水入黄。陶沟河上游发源于苍山县马庄村北部山区,全长 31 公里,于梁王城西北角入运河,是苏鲁两省的边界河。

清光绪初年,为解决中运河上纤夫的困苦(纤夫到此必须涉水),有人在此修建石板桥一座,全长 40 米,设三孔,桥宽三米,全部是青石条垒砌。桥建成后,不仅解除了纤夫涉水的困苦,也给附近村民出行带来方便。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桥墩、桥面全部坍塌,青石条被附近庄上的村民挖走建房。在拆桥时发现大量柏木,都是竖起来一根挨着一根砸下去的,因为桥墩做得非常深,那时没有水泥固定,在桥墩周围打上木桩防塌。柏木木质坚硬,埋在地下又被水长期浸泡,与空气隔绝,不会腐烂。

至于黄桥的名字众说不一,有人说黄桥是皇帝出资兴建的,叫“皇桥”;清光绪初年邳州水利工程图标名叫“道人桥”,台儿庄水利图标名叫“黄道桥”。听上一辈老人讲,黄桥是南方来的道人为做善事, 出资兴建的,因道人姓黄,所以取名“黄道桥”,简称“黄桥”。黄桥现在已不复存在,留下来的是空荡荡的河叉和行人的遗憾。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本文已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大运河的传说》一书出版,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编,杨光正主编;讲述者:刘李氏;搜集整理:曹云启。)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