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洪:话说运河之“坐享其成”的唐朝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唐朝是个强大到让人膜拜、昌盛到令人景仰的强大王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不知多少个辉煌。然而,这么一个霸气侧漏的王朝,在运河上面的建树其实并不多,甚至于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原因其实很简单,隋朝运河太完美了,完美到几乎不需要唐朝补缀;隋朝运河太牢固了,牢固到几乎不需要唐朝维修;隋朝运河太通畅了,通畅到几乎不需要唐朝疏浚。况且隋朝寿命太短了,短到还没来得及享受运河的福利就已经改朝换代。唐朝能做的大概只有一件事:“坐享其成”!所以皮日休感叹:“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在唐之民,不胜其利也。”

“其利”首先表现在运河保障了京师的粮食供应。

据说白居易十六岁进京,当时诗坛大咖顾况拿他的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留下了“长安米贵”的诗坛佳话。然而,长安米贵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长安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粮食需求量极大;另一方面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稠密,粮食单位产量较低,很难满足长安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而且唐代尤其是唐前期特别是高宗当政时期,重度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关中地区粮食供应能力持续下降。

所以,通过隋代开凿的南北大运河,江南的粮食可以方便地漕运到洛阳,再经水路或陆路转运到长安,对于满足长安的粮食需求,抑制长安的物价水平,便显得尤为重要。《新唐书》上说“漕山东粟四百万石”,一石大约53公斤,也就是说,每年通过漕运到达长安的粮食有两亿多公斤。

运河不仅运粮食,还可以将沿岸等地的各种特产运到京师,如广陵(今扬州)的铜器、丹阳(今镇江)的绫衫缎、晋陵(今常州)的绫绣、会稽(今宁波)的吴绫、南海(今广州)的玳瑁、豫章(今南昌)的瓷器、宣城(今宣城)的纸笔等。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运河支撑起有唐一代的统治基础,更维持了首都长安长期的稳定、繁荣和昌盛。

“其利”其次表现在运河促进了江南的经济开发。

运河的开凿和通行,密切了江南与江淮、中原的联系,拉近了江南与八闽、岭南的距离。可以说,控制了江南运河,便控制了江南、闽粤等东南沿海地区。所以说唐朝诗人李敬方说:“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运河的开凿和通行,便利了粮食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所以唐朝诗人朱存说:“舳舻衔尾日无虚,更堑都城引漕渠。何事馁来贪雀谷,不知留得纪几储。”

运河的开凿和通行,提高了江南地区农业科技水平,改善了江南地区农业水利条件,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白居易这么赞颂江南:“海内时无事,江南岁有秋。生民皆乐业,地主尽贤侯。郊静销戎马,城高逼斗牛。平河七百里,沃壤二三州。坐有湖山趣,行无风浪忧。食宁妨解缆,寝不废乘流。泉石谙天竺,烟霞识虎丘。馀芳认兰泽,遗咏思蘋洲。菡萏红涂粉,菰蒲绿泼油。”

运河的开凿和通行,增加了沿岸城市人口,发展了沿岸城市经济,增加了沿岸城市数量,壮大了沿岸城市规模。淮安的地位也由此得到了提升,唐开元中,淮安已经成为十大紧州之一。下期,让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运河边的淮安。

作者:陈建洪,本文由“ 清江浦人家”公众号投稿。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