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宇:运河岸边我长大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水德含和,变通在我。—— 陈桥驿

在柯桥古镇长大的我最熟悉一条路,沿着穿过融光桥的一条河的岸边走去,一直往东,目标就是柯亭旁边的柯桥中学。那是我的上学之路,一路上有时还会哼唱起那首《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条河就是浙东运河,发端于萧山西兴镇,穿过钱清镇到达柯桥镇,然后进入绍兴城区,再与曹娥江相连,过上虞,到余姚连接姚江,最后到宁波甬江出海口,完成全长239公里的行程。

“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作品选登

当年,沿着柯桥的运河两岸,那些石桥和青石板路延伸到的地方就是千万烟火人家。运河的水滋润着古镇,也承载着人们年少时的心事和心情。

我读过运河的早晨,晨雾笼罩着远山近水,南来北往的货船连成一支支船队,汽笛声声吹响,浩浩荡荡向黎明进发,繁忙的一天始于运河之上。我也读过运河的落日,两岸人流熙熙攘攘,远方的船把太阳揉碎成闪闪的鳞光,荡漾在一河金色的夕阳红中,常常走着走着就放慢了回家的脚步。我见过运河的雾霭,渺渺茫茫,不见了航船的踪影,只有乌篷船的划桨声还欸乃在水里。我也见过大雪之后的运河,四周雪白,唯运河升腾着袅袅的水气……

后来在中学的地理课本上读到了京杭大运河,知道了浙东运河是京杭运河的延伸。于是就联想她从京城而来,往杭州而去,穿山破水,见过北国的风雪,听过吴越的软语,千里迢迢,万里滔滔,奔腾不息。后来,在历史课本上也读到了大运河,她像一条中国历史上的千年大动脉,打通南北,成为和万里长城、新疆坎儿井并称的中国古代三大伟大工程,贞观之治、南宋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都留在了运河的桨声灯影里……

走在年少时的上学之路上,并没有感受到运河之伟岸,两岸小桥流水人家,江南十里锦绣繁华。

那条走了无数遍的运河之岸,终于在高考之后不用再走了。昔日的老柯桥中学如今也早已搬离了。而离运数河百米之外的地方,与之平行的公路和铁路后来完全替代了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古镇有更多的年轻人走了出去。多少年后,回老家看看,运河依然在,它仍然奔流着向东而去,穿过太平桥、融光桥、柯东桥,一路带走柯桥古镇上的人间烟火和欢声笑语……

浙东运河自哪来,到哪去,多年后,我才明白这条母亲河究竟有多亲,亲到她的存在和绍兴二千五百年的历史密不可分。

浙东运河绍兴段始于山阴故水道。

历史上的绍兴,曾是一片咸潮汹涌的荒服之地。约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践在建立起越国古都后,又修建了一条东西向贯通全境的山阴故水道,成为越地最早修建的一条人工水道,并通过东、西两小江连接吴国及海上航线。之后通过生聚教训,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终成霸业。

这条山阴故水道,养育了越地人民,也演绎了精彩纷呈的越中文化。

这条山阴故水道后来就成为了浙东运河的最早组成部分,它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的起点——吴王夫差开凿的扬州邗沟一样,属于同一时期,同一类型,实际上都是当年灌溉农田、战事运输的产物。

越国之后,越地子民充分利用当地多水的有利条件,水上运输有了长足的发展。正如《越绝书》所云:“水行而山处,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到了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0年前后),会稽内史贺循疏凿郡城至西兴的这段运河,虽然当初只是用来灌溉,但一凿之下,物皋民富、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使“今之会稽,昔之关中”。南北朝时,会稽山阴又是“海内剧邑”,运河的水运功能远远超过了灌溉功能。

唐宋以后,浙东运河更加趋繁忙,船船相接,风帆如林。运河与绍兴的护城河此时相连,护城河在北宋皇祐年间(1049—1054年)延伸开凿护城壕发展而来。南宋定都临安后,宋金对立使得京杭大运河北部与江南中断联系,因而浙东运河和江南运河一起成为南宋王朝的一条重要生命线。

南宋是一个特别重视海外贸易的王朝,庆元府(今宁波)是当时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当时青瓷、丝绸等出口产品都是通过浙东运河运往宁波,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海外。日本、越南、高丽等地的产品也是通过浙东运河运往临安。外国使节也是从宁波登岸,再经由浙东运河前往临安。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浙东运河正是南宋的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她所承载的文化对海外,尤其对日本、朝鲜文明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南宋王朝格外重视对浙东运河的整修和畅通,绍兴城及周边镇村四通八达的水网疏浚、几步一蹬的石桥也多建于此时,水水相通,桥桥相连,构筑了当年江南绍兴的繁华胜景,而绍兴城内城外水运发达、千船竞发的场面正是半壁江山之南宋的真实写照。

南宋王十朋在《会稽风俗赋并序》中描绘浙东运河“浪桨风帆,千艘万舻”,说明当时运河上官来商往,客货运输,昼夜不绝,俨然是一条通江达海的黄金水道。

据《嘉泰会稽志》,宋时浙东运河在萧山县和上虞县境内可通行二百石船只,而山阴县和姚江可通行五百石船只。后来到了经济不算怎么发达的元代,每年单是从这条运河出运的漕粮即达数百万石之多。

到了明清,虽然由于海运不如从前发达,但运河的漕运等功能依然不减当年。清代还在运河两岸设置了众多的水驿,从西兴至曹娥江边短短的河段内,即设有西兴驿、钱清驿、柯桥驿、蓬莱驿、东关驿和曹娥驿,如此密集地设置驿站掌司水运,足见运河舟运之繁忙。

千百年来,浙东运河上的繁忙景象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都没有改变,即使到了后来民国时期萧绍公路通车之后,依然如故。

由于浙东运河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漕运和海外贸易方面的作用,已故浙江大学陈桥驿教授曾经呼吁中国大运河应当包含浙东运河。

运河之美,非比寻常。

浙东运横贯于宁绍平原之上,整条运河的南岸,绵亘着会稽山脉、四明山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离河不远处的近山,青松翠竹,郁郁葱葱,舟行水里,如在镜中。随处可见的各式石桥、渔舍、竹箔、菱荡、藕池点缀其间,如同一幅幅清丽的山水画卷,美不胜收。这使浙东运河独具有水乡风光。

大唐盛世那些年,差不多有400多名知名文化人从扬州出发,沿京杭运河一路南下,然后从西兴登舟,随着运河穿城而过,来到越州古城,最后溯剡溪而上,直至天台,完成他们他们心中的圣都之旅。

李白说:“越水绕碧山,周回数千里,乃是天镜中,分明画相似。”元稹叹:“舟船通海峤,田种绕城隅”。孟郊赞:“碧嶂几千绕,清源万余流”。白居易道:“堰限舟航路,堤通车马途”。刘禹锡吟道:“越中蔼蔼繁华地,秦皇峰前禹穴西”。李商隐以为“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或著仙人号,或以大夫封”。刘长卿说:“月明花满地,君自忆山阴”。

越州是圣都,也是唐代的诗都。

到了宋朝,鉴湖渐渐湮废,运河和鉴湖融合一体,鉴湖三十六源头之水成为运河的活水,水体清冽甘醇,愈发滋养两岸农田和人家,运河边上的“金柯桥、银皋埠”正是由此而来。陆游长年生活在鉴湖边上,他发出挚爱家乡的感慨:“千金不须买画图,听我长歌歌镜湖”。

浙东运河上风光如画,著名的纤道桥、八字桥、太平桥、荫毓桥、融光桥、迎恩桥等等都是运河上的知名石桥,人行桥上,一桥一景,一景一画。绍兴古纤道,只有三块简单青石板铺就的塘路,像白玉长堤一样,延伸至运河的远方,一头系着纤夫沉重的脚步,一头系着南来北住的船只,至今纤道上还留着纤夫脚踏绳勒的斑斑痕迹。

绍兴城里出过南宋的两个皇帝,即理宗和度宗,理宗早年生活在浙东运河迎恩门边,出于皇位继承的考虑,朝廷最后选择了出生于绍兴、原本过着平民生活的理宗,理宗后无亲子,只得选择侄子度宗。至今迎恩门附近还有理宗发祥的登龙廷、浴龙宫、全后宅、会龙桥等遗迹。

运河两岸名镇、名村遍布,湖塘、阮社、柯桥、东浦、东关一带酒坊遍布,酒旗飘扬。三国时期,阮籍曾与“竹林七贤”在运河边上酤酒集社,留下一处地名叫阮社。至清代,乾隆帝曾乘坐龙舟巡游于运河之上,当地官府在柯桥镇搭万年戏台,盛况空前,乾隆边赏戏边品酒,欣然御笔题写“越酒甲天下”。

关于运河的那些历史碎片,今天都默默地陈列在位于绍兴高桥附近的绍兴运河园里,旅行者可以沿着古纤道找寻而去。远远看去,运河就像是一条静卧的白玉长龙.

运河园的出现,意欲重现它昔日的芳华。

运河园口耸立着当年治水功臣贺循的石头塑像。塑像四周是利用古老石材建造的古纤道、牌坊和一些残垣断壁的老宅石柱,从拆迁地移到此地,让人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才归来。

入园,只见纤道陌陌,河水泱泱,石桥翩翩,水、石、桥在这里融汇贯通,水上有桥,桥下有水,水边有石。缺的是人和船,唯时光静止,空留遗痕。

运河园分为“运河纪事”“沿河风情”“古桥遗存”“唐诗诗路”“浪桨风帆”“缘木古渡”等六景。特别是展示古老运河风情的一些实物中,有明代绍兴三江闸缔造者太守汤绍恩手书的“南渡世家”的石台门;有上书着越王勾践宝剑的篆文“越”字的古老照壁;还有古祠堂、古“钟灵毓秀”石刻横额和“知章醉骑”塑像等等。看完这些,不禁为运河园设计者点赞。

更值得一看的是园内的登龙桥、承福桥、方齐桥、锦鳞桥等采用了整桥移建的办法,布置在沿河塘路上面,还有很多古石桥的条石堆放在河边供人们欣赏。

人行桥边,似乎梦回南宋。

冬季的运河园里,人迹稀少,随风而起的是两岸满天飞舞的柳叶,它们在一年中最后几天里繁华落尽,随河漂向远方。

运河园的旁边就是104国道,那些快速行驶的汽车,何时曾停留片刻,回眸一望,千百年之前,这里也如今日公路一样你来我往,熙熙攘攘。

作者:王征宇 绍兴市柯桥区轻纺城经营公司党委书记

(本文为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浙江段)征集发布活动来稿)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