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文化带】作家徐则臣着手开写“大运河”

2017-10-17 13:29 北京娱乐信报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作为第二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的核心文学活动,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十月文学院联合主办的“文学之声:我们这一代的阅读与写作”文学讲座于十月文学院佑圣寺举行。70一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徐则臣与现场读者分享了他对于阅读与写作的独特理解,带领大家一同走进一个作家的精神生成史。目前,徐则臣正在着手创作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北上》。

谈及阅读的心态与方法,徐则臣与现场听众交流道:“阅读当然要顺其自然,最愉悦的状态下看书事半功倍,强迫自己看不喜欢的好东西有可能适得其反。我对喜欢的作家也是盯住了看,能找到的文字都不放过,直到吃透。”如今更倾向于大师名著的他有时候会劝别人读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找出不喜欢的原因究竟在哪里,这异质性的东西没准对个人写作有相反方向的拓展,同时对趣味和写作的惯性有所警醒。

2017年是徐则臣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二十个年头。谈及二十年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时,徐则臣说:“这是我写作的第二十个年头,到目前正好占了我生命的一半。二十年来,我的写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本的变化也许不在于故事换了一种讲法,也不在于讲出了完全区别于当初的新故事,而在于,支持我把故事讲下去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经过多年写作磨砺,他发现驱使他写作一部作品的原因越来越简单,就是对某些问题好奇,

当有读者问及如何保持小说的持续创作力,以及如何解决写作进入瓶颈期的困难时,徐则臣说:“似乎中国作家多半都面临这个危险,就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国外很多作家到胡子一大把了依然每年都能出好东西,在才华、天分、智商上,中国作家真比他们差吗?我一点都不相信。”在他看来,小说家一定要会讲故事、要会讲精彩的好故事,这毫无疑问。但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讲故事上,因为小说往往是在故事停止之后才真正开始,这一段看不见摸不着的空间才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经营。这对我们的视野和学识的考验,甚至比技艺还要凶险。

从事文学写作以来,徐则臣先后出版《午夜之门》《夜火车》《跑步穿过中关村》《如果大雪封门》《王城如海》等二十余部作品。其中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誉为70后作家迄今最具雄心的长篇作品,该作精装版将于近日《耶路撒冷》上市。

谈及最近的“动向”,他透露正在着手创作一部以京杭大运河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北上》。该书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涉及当下与历史两条线索,通过对20世纪初和21世纪初的大运河历史的梳理,力图跨越时空,探究在这些历史节点上中国人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中国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徐则臣将大运河作为主角,作为中国肌体上南北贯通的大动脉,千百年来它如何营养了一个古老的国度,又是如何培育了一代代的独特的中国人,都将会在小说中得到深刻的文化思考,并得以艺术地表达出来。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