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家建言运河文化传播

2017-09-21 10:01 北京青年报

分享
打印 放大 缩小

昨日(9月20日),“2017·北京社会科学普及周”北京老城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在大观园举行。据了解,本次科普周期间大观园主会场每天都将有一项主打活动,9月18日举办的“大运河文化带”专家谈和昨日举办的北京老城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本届社科普及周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主题,将持续到9月24日结束。

在“大运河文化带”专家谈活动中,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李建平研究员等6位知名专家教授,围绕大运河文化的主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交流发言。

其中,来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李建平研究员指出:“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不只是专家的事,要发动运河沿线区的群众共同参与,多提供文化素材,切实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这张名片更加亮丽。”

北京市文物局王玉伟研究员强调:“提出大运河文化带的概念,不是简单的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理念,要让运河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尽快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去。”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吴文涛研究员则指出:“北京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蓄,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运河,由于运河南来北往这样一种交往,使北京的地域文化具有了通达、大气、聚合的品格。”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京杭大运河文化旅游研究开发中心李燕芳秘书长强调:“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不只是遗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发展。应该把国际国内先进的理念、技术引入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之中,在保护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管理学院院长张宝秀教授指出:“大运河承载的文化内涵首先是天人合一,是人工河道和天然河道相结合的结果;然后是国家一统,是一种开放包容和开拓创新。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是政治国脉、历史文脉、经济动脉、生态水脉和社会文脉五位一体的。”

社科普及资深专家朱祖希教授则用简单生动的语言为现场的观众普及了“大运河的那些事儿”,包括白浮泉的选择和元大都的建设,为现场观众做了一场非常生动的科普讲堂。

在9月20日的北京老城文化传承与发展论坛上,首都师范大学的郗志群教授以“北京老城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构想”为题、首都经贸大学的袁家方教授以“2035北京老城文化保护畅想”为题、社科院的沈望舒老师以“历史文化名城之时代创造性发展的要务”为题、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以“西城区非遗工作的意义”为题、社科普及资深专家朱祖希教授以“北京胡同的保护”为题、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生平教授以“老城保护需要反思的三个问题”为题,共六个方面讨论了北京老城保护的关键内容和环节,引发观众对北京城保护的关注和思考。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