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文化带 | 800年前的积水潭竟是大运河的总码头?

2018-12-10 15:17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元朝时期的“积水潭”是如今前海、后海、西海三个地方的总称。图为后海。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闲暇时常去什刹海、积水潭走走,那儿有不少名人故居旧宅和古迹,在积水潭附近一块巨石上书写“京杭大运河积水潭港”的字样,彰显着积水潭与大运河的亲密关系。元世祖忽必烈建造大都后,为了解决京城粮食供应,疏通南北大运河,把这里作为漕运的终点码头。郭守敬主持把玉泉山等处的水引进大都城,南来北往的各种船只都停在这里。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不准船只进城,把护城河当作码头,积水潭遂废弃。

图为刻着“京杭大运河积水潭港”巨石。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积水潭称谓已有800多年历史了,是元大都水源之地。现在还留有积水潭医院,积水潭桥、积水潭地铁站等称谓。当年的积水潭除了如今积水潭医院周边的一片水域,还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那时候“积水潭”是这三个地方的总称。

元统一全国后把首都建了在北京,随着北京人口的增加,当时的政府为保证粮食供应,重开漕运,将南方的粮食通过水路运到北京,积水潭就诞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时积水潭既是港口,又是商业聚集地,还因湖景秀美成为居民出游的首选。

图为《京杭运河积水潭港碑记》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积水潭产生于元初郭守敬对都城水系的规划,当年郭守敬将白浮泉水引到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使瓮山泊蓄水量大为增加,然后再修水渠引入城内的积水潭。由积水潭向东经皇城东侧再转向南,在金代闸河基础上重整河道,出大都城直达通州。

图为后海。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曾经的积水潭就是漕运的总码头,元朝打造8000多艘运河槽船,经通惠河将来自江南的漕粮运至大都积水潭码头,不仅解决粮食问题,还促进了南货北销,来自全国各地的货物集散于此,繁荣了大都城的经济,也使其东北岸边的烟袋斜街和钟鼓楼一带成为大都城中最为繁华的闹市。

不仅如此,积水潭也曾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此外,水色湖光也汇聚了四方游人骚客,在岸边的歌台酒榭中吟风弄月,那时候的积水潭充分显示了京杭大运河盛况空前的影响力。

图为“洗象池”绘画作品 资料图 千龙网发

明朝初期,由于上游河道淤塞以及兴建皇城将周边运河圈入,导致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被切断,积水潭也与京杭大运河失去关系。到了清朝这里被分为三部分,德胜桥的西边是积水潭,东南边是什刹海,再往东南是莲花池,后来全称“什刹海”。明清积水潭名称很多,西海、海子、北湖、莲花池、净业湖、西水关等。

图为如今的积水潭范围。网站截图 千龙网发  

从明清开始积水潭失去了漕运的功能,慢慢成了贵族、文人游赏的地方。由于钟鼓楼就在附近,积水潭附近仍是人口密集区,保持着前朝的繁华。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