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亮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六大文化名片”

2018-08-06 08:41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千龙网北京8月6日讯(记者 张嘉玉)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集中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重点抓好“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石景山区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已制定形成《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发展规划》和《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发展五年行动计划》两大纲领性规划,提出打造“六张金名片”的建设目标。

两大纲领性规划由5大领域18家智库机构专家学者参与论证修改,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内涵挖掘、综合环境整治、永定河水治理、文化项目建设、生态休闲旅游6大板块明确建设路径、勾勒发展蓝图,提出打造包括永定河生态文化名片、模式口历史文化名片、八宝山红色文化名片、八大处传统文化名片、首钢工业文化名片、创新及冬奥文化名片在内的“六张金名片”的建设目标。

石景山区按照“太行山下、永定河畔、长安西端、未来作品”的规划理念,本着保护、传承、利用的总原则,精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石景山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将石景山段打造成为北京市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精华展示窗口,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的典范地区,为塑造北京“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增添靓丽色彩。

wwzjy2018073103

永定河。(图片来自千龙图像库 邓发波摄)

彰显文化魅力 打造永定河生态文化名片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作为永定河的出山口,石景山也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魅力。戾陵堰、车厢渠距今1700多年,是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金口河水利遗址,元朝都水少监郭守敬在此凿金口、导卢沟水,灌溉土地;明清时期修建的庞村古堤“十八磴”,见证古人治理永定河的辉煌业绩,这些永定河水利建设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围绕水利遗址资源提升品牌塑造,推进十八磴古石堤等水利设施遗迹保护修缮,挖掘戾陵堰、车厢渠、古金口河等古代水利遗址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探索镇水牛、刘娘府、柳林庄由来等永定河传说非遗内涵。石景山区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构建山水林城湖一体空间,体现山水融城的生态文化魅力。

石景山区着力恢复永定河生态功能、培育水生态文化,位于石景山区西部的莲石湖是永定河城市段中最大的湖泊,以前,这里是一片干涸裸露的河床,如今碧波如镜、绿草茵茵,鸟语花香,吸引大量游客和市民来此休闲游览。

目前,石景山区正加快推进五里坨、广宁、麻峪、潭峪沟、高井沟水环境治理,提升天泰山植被生态覆盖和保护水平,建设永定河滨河森林公园群,其中石景山首钢遗址滨水森林公园,主要是对首钢遗址内进行绿化建设、水系连通,提升首钢遗址生态景观建设水平,总绿化面积达3000亩,打造集生态文明、历史文化、亲水休闲于一体的开放式永定河水文化展示长廊。

wwzjy20180210

模式口大街“骆驼巡街”再现京西古道风韵。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摄

突出文化底蕴 打造模式口历史文化名片

模式口大街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北京市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占地35.6公顷。此地原名磨石口,因盛产磨石而得名。后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古为京西重镇,历史悠久。模式口大街全长1500米,明清以来是连接京城与塞外的京西古商路,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是从这条街上走出来的。

2016年,石景山区结合“治乱疏解建高端”工作,按照坚持百分之百保护文物和有价值建筑,百分之百保护传统风貌,百分之百保护老字号,百分之百保护生态文化,百分之百忠诚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五个百分百”要求,启动实施模式口大街修缮整治项目,从文物修缮、街区整治、市政改造、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发力,重现“京西古道”风貌。项目实施过程,采取腾退房屋住宅、升级市政设施、改造文物院落等方式,不仅重视恢复原貌、提升品质,更加注重挖掘和展示深厚历史文化内涵,打造真正有活力、有内涵的历史文化街区。

目前,模式口南小街段修缮完毕,主街中段改造也已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及架空线全部入地,这也是北京市历史文保街区第一个飞线入地工程。随着修缮改造进程,石景山区多次举办非遗展示展演、骆驼和花会走街等活动,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吃着面茶,听着小曲,耍耍太平鼓,看看老民俗,重拾模式口古道热闹美好的旧时光。未来,石景山区将探索举办国学、传统文化艺术、宫廷技艺、民俗文化展示展演活动的长效机制,打造“骆驼祥子剧场”等京西“特色民风”展示平台等。

传承文化精髓 打造八宝山红色文化名片

石景山红色文化资源丰厚,八宝山革命公墓是全国规格建制最高、声望最著、红色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园林式公墓。作为多个军事机关驻地,多年来,一大批优秀军旅题材文学作品在石景山区诞生。

石景山区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为目标,先后创作了一批立意深远、涉及面广、群众认可的红色文艺精品力作,以八宝山革命公墓红色基因为题材的原创话剧《京西那一片晚霞》,累计巡演40余场,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反映衙门口棚户区改造历程的音乐快板剧《老翟的老宅》,《北京日报》专题报道,受到北京市委书记蔡奇的肯定。根据离休干部口述的真实史实改编的献礼石景山解放70周年话剧《模式口红色记忆》正在全区巡演,引起强烈反响。展现百年首钢历史变迁题材话剧《实现·使命》进行了第4轮修改,再次启动巡演。根据石景山区“疏解整治促提升”真实事迹改编的话剧《不辱使命》和食药监行业真实事迹改编的话剧《撑起京西那片天》,得到市级相关部门首肯。曲艺情景剧《红色的背影》得到市委宣传部专项资金支持,目前已经完成公开招投标,年内搬上舞台。红色战争题材影片《雾中剑旗》正在全国各地紧张取景拍摄,预计年底院线上映。

除原创红色文艺作品的创作,石景山区利用特色品牌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北京市第一个区级“红色基因”主题百姓宣讲团,获北京市优秀百姓宣讲团称号,创新融入相声、曲艺、小品剧、情景剧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走进多个社区、学校、军营、机关,讲述红色故事,传播“红色基因”,累计宣讲20余场,直接受众4000多人,受到广泛好评。

wwzjy2018073101

改造后的首钢炼铁原料区西十筒仓。千龙网记者 张嘉玉

体现文化特色 打造首钢工业文化名片

石景山区是首都近现代工业崛起的摇篮,建于1919年的首钢见证了北京工业的百年变迁。2010年12月,随着最后一座高炉全面熄火,这里成为中国现存工业遗址最多的工业厂区。

按照规划,首钢老厂区未来将打造成为新首钢高端产业服务区,重点着眼于开发工业遗迹的文化价值,站在引领老工业区更新再利用的历史性高度,以展现独特的现代工业文明为目标,通过对工业建构筑物改扩建及工业遗存修缮,打造首钢工业遗址公园展示区、绿色景观开放区、工业旅游展示区,着力打造兼具历史感与现代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目前,首钢炼铁原料区的西十筒仓经过改造形成融工业风格和自然山水景观及现代体育时尚为一体的花园式办公区,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就居于其中。以此为契机,首钢工业遗址公园、石景山景观公园、首钢高炉改造工业博物馆等一批新首钢工业文明精品都在规划和建设当中。

2022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工业园区,为首钢工业文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石景山区将挖掘首钢工业遗产价值,拓展新首钢工业文化旅游项目,导入绿色技术和创意思维,突出跨界融合创新,努力打造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发展和老工业区转型的典范。

挖掘文化内涵  打造八大处传统文化名片

近年来,石景山着眼八大处旅游文化资源,加强与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塑造文化活动品牌。目前西山八大处文化景区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中,道路、景观、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未来,石景山区将立足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京西名山古刹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整合优化文化旅游资源,开展系列文化工程和多个品牌文化活动。

wwzjy2018080601

石景山区青少年短道队在石景山冰雪体育中心训练。千龙网记者 袁帅摄

加强文化融合 打造冬奥冰雪文化名片

石景山是北京冬奥组委驻地和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项目、国家冬季训练中心的所在地,全球目光聚焦北京石景山。第一支“北京冬奥青年先锋队”率先成立,市民冰雪体育中心投入运营,北京市冰球运动协会入驻,目前冬奥场馆紧锣密鼓建设,周边景观环境稳步提升,校园冰雪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冬奥新石景山”正在焕发独特生机。

石景山区率先编制《石景山区服务保障冬奥会加快冰雪体育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2年)》,成为本市首个区级服务保障冬奥的行动计划。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雪上比赛场地,单板滑雪大跳台比赛场地将使四座冷却塔重新焕发光彩,计划年内完成基础和主体结构施工,2019年竣工。此外,还将推动国家冬训中心年底完工,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冰壶、冰球四大训练馆全部建成。

石景山还将建设20个可拆卸冰雪运动场地,改造开辟季节性、便民化、娱乐性的天然滑冰场和嬉雪场地,满足不同人群的冰雪娱乐需求。在冬奥冰雪文化培育上,石景山举办首届北京迎冬奥新春体育庙会,启动“万人剪雪花”吉尼斯世界纪录争创活动。命名16所区级冰雪运动特色学校,2所学校挂牌“北京市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冰雪市民体验中心冰球训练馆和综合体育馆均已投入使用。驻区文创企业走进冬奥组委、全力服务冬奥,参与奥运品牌推广,进一步强化现代创新与冬奥文化符合的汇聚融合。

丰厚的文化资源为石景山与北京、国家、世界联通提供了肥沃的发展土壤,为石景山区融入北京发展大格局、建设全国文化中心、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石景山区将深入落实“全面深度转型、高端绿色发展”战略和“一二六”工作总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国家级产业转型发展示范区、绿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态宜居示范区”这一新定位,牢牢抓住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新首钢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的重大历史机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工作总牵引,以“全面提升”为工作总方向,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为工作总要求,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高水平建设好首都城市西大门。

责任编辑:邱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