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文化带 · 新京味 | 往事如烟的观音寺街

2018-05-08 11:30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立于大栅栏西街的“观音寺街”牌坊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青色的石板路穿街而过、百余幢中西合璧的古老建筑壁立两侧、京腔京韵的吆喝叫卖不绝于耳、天南海北的游客络绎不绝……

大栅栏西街东起煤市街,西至樱桃斜街和铁树斜街东口交汇处,因其西端有座兴建于明代的“护国观音寺”而得名“观音寺街”。一直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改称大栅栏西街。在这条街上,不少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还是习惯称这里为“观音寺街”。老街几百年来一直商居混杂,整条街巷呈现出传统中式建筑、民国式建筑、西式建筑相搭配的中西合璧格局。

大栅栏西街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观音寺街的“护国观音寺” 

观音寺街的名称源于街西头儿的一座“护国观音寺”,这座观音寺建于明朝,具体年代已不可考。清朝乾隆年间对寺庙进行过重修,后来在道光、光绪及民国时期又多次进行了重修。观音寺的山门坐西朝东,正对着观音寺街。在接受信徒们的顶礼膜拜之外,它还见证了这条街的兴衰往事。

破旧不堪的护国观音寺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由于当年观音寺的庙会规模较大,人们在上香的同时也要在这里进行商业活动。这样一来,护国观音寺庙会就为这条商业街的形成和繁荣莫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破除迷信,如今这座寺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大杂院。寺庙建筑虽历经沧桑,仍保留了主要的遗存,亟待修缮与呵护。

护国观音寺介绍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由于护国观音寺的存在,观音寺街昔日曾是一条仅次于大栅栏街的商业街。它处于八大胡同的北部,所以其本身主要是为八大胡同服务。街的北侧则是以会馆、书局而闻名的杨梅竹斜街。这里有许多大烟馆、旅馆、饭店等,也有茶室,因为小,所以没什么名气。解放前国民党的《中国广播电台》设在路南,解放后被查封。如今这里除少数民居外,多为商店、餐馆、旅店。

蔡锷小凤仙在此定情

在观音寺街,我们还能看到一座有点西洋味儿的二层青砖小楼,门口的青砖牌匾上“青云阁”,这块牌匾是晚清内阁中书、著名书法家何维朴于宣统元年题写的,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这座小楼虽不起眼,却是清末民初北京的四大商场之一,如今风行一时的台球运动,最早就是青云阁以招揽生意为目的,引进北京城的。

青石砖上的“青云阁”老牌匾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不光文人墨客流连青云阁,讨袁名将蔡锷将军也是这里的常客。他就是在青云阁的普珍园里结识了当时的名妓小凤仙,两人一见钟情,随后并多次在普珍园小酌。普珍园的名菜辣子凤节备受小凤仙喜爱。

蔡锷将军逝世后,小凤仙因无法忘怀,又来到青云阁找寻将军的记忆,并在此遇到她后来的丈夫。之后,小凤仙便隐姓埋名,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青云阁原址拍摄过电影《知音》,即是根据蔡锷将军与小凤仙的爱情故事改编,世人为之感怀。

多处历史遗存 古老而神秘

如今的观音寺街的老墙上还保留了一些老匾额和老砖雕。老牌匾上写着“福兴居”三个大字,旁边的砖雕上写着“福兴居南北酒席,内设旅馆”。福兴居最早创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一家专门经营淮阳风味的餐馆。“福兴居”的名菜有黄焖鳝鱼、清烩鳝丝、烹调爆鱼、翡翠羹等,最出名的是鸡丝面了。福兴居的老门牌是21号。由于楼下被分割成几间单独门面房,这里同时经营的还有泰德号、久和隆号。“福兴居”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歇业。

青石砖上的“福兴居”老牌匾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和青云阁、福兴居一样,观音寺街中还有很多处历史遗存,各个都透出古老而神秘的独特风韵。紧挨青云阁的是座拥有6个拱圈的法式二层楼,容纳了大大小小几家商铺,外墙上斑驳的楷体大字,述说着往昔岁月。

对面一座200多年历史的老客栈——京华客栈,在解放之后经历了一次大修,而今已住满了居民,房前屋后的青石上,还保留着造型各异的雕刻花纹;往东,是稻香村在京城开的首家食品铺;向西,建于明代的“护国观音寺”檐瓦间流露出古人的清幽……

有200多年历史的“京华客栈”  千龙网记者 张静摄

观音寺这条既传统又时尚的商业街,就像是一座舞台,演绎出许多悲欢。1965年,北京进行地名整顿,观音寺街的名称改成大栅栏西街,门牌序号也从过去的从东到西,再从西到东的依次大排行改成了路北单号、路南双号的排列。而今,经过改造,老观音寺街的许多历史被重新展现出来,使这条老街焕发了新的活力。老建筑和牌坊仿佛向人们述说着如烟往事,吸引着人们。

责任编辑:张静(QC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