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文化带·馆长说 | 皇城文化在一轴 供给传续走文化带

2018-05-08 10:52 千龙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编者按:精心打磨历史文化街区,唤醒老北京的文化记忆,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千龙网记者探访与“一城三带”有关的博物馆和文物古迹,对话博物馆馆长,用文物讲故事,发现不一样的北京。

千龙网记者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话副馆长张敏。张敏畅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展览内容和两件镇馆之宝。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先农坛内,对先农坛内坛进行着合理利用与维护。这里远离喧闹的街市,环境清幽,古柏参天,绿树成阴,别有一番韵味。

64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张敏向记者介绍,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一直在探索对于文物保护和古建筑的利用。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从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内开始,中轴线两侧分别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先农坛和天坛一样,都是北京著名的祭祀建筑,体现着中国古代重农尊祖思想。”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副馆长张敏说。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以及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天坛则是皇帝祭天和祈求丰年。对于文物保护和古建筑的利用一直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重大课题。

古建筑是不可移动的,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在动脑筋走一条路,摸索经验。“现在博物馆按照建筑的不同类型形成了自己的展览体系,比如中华古塔、牌楼、古桥等,按照不同的建筑类型做过科普性质的展览,展览内容有建筑构件、模型、图片、视频等,还包括观众可以互动的形式。”在馆内的临时展厅,也到过国内外其他博物馆进行展览交流。

65
正在古建馆展出的《中华古村落——京津冀风情》,对京津冀地区现存古村落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展示。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去年9月开展的《中华古村落——京津冀风情》展览,对京津冀地区现存古村落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展示。观众可以通过展览领略蕴含在京津冀古村落中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展期延续至今年8月。“因为古村落建筑风情涉及到民俗,现场便有老师指导观众制作一些民俗年画、雕版印制对联等,制作完成还可以把作品带回家。”因展览内容而变换不同的互动模式,之前还有过拼装古桥模型、绘制彩画的动手绘画,以一种游戏的方式体验,进入情境中掌握文博知识。

古村落是挖掘中国农耕文明和古代建筑文化的富矿,也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家庭起源和繁衍发展的重要实证。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这里的古村落既有文化与地域的趋同,又富人文和环境的迥异。因传续古代人文传统而聚的灵水村,位于门头沟区,现有多处举人故居宅院遗址,这些宅院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雕梁画柱,花饰粗犷中蕴含秀美。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风范,谓之百年的“举人村”。

67
先农坛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南段永定门西侧,与天坛遥相对应。太岁殿是先农坛内最大的单体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66
天神、地祇坛形制现已无存,目前尚有保存完好的地祇坛石龛座移入博物馆内,以绿色植物示意地祇坛原有形制。千龙网记者 戚连民摄

古建馆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实际考察中设计展览内容,遍布京西的明清古村落才得以全面展示。“京津冀区域古村落的形成和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地理环境、生产生活、社会文化的平衡关系。在北京地区的资料梳理中,也以三条文化带为引线。”副馆长张敏说,京津冀古村落的梳理与展示,只是介绍古村落展览体系的第一个,以后还会顺延思路,按区域陆续推出。

京西门头沟地区古村落的主要遗存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京西古道沿线,是重要关口和结点,在历史上古村的形成在生产关系中承担着输送职责有关系的。比如永定河畔的琉璃渠村,是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的村庄。从元代起,因此地有高品质页岩石料可加工,朝廷即在此设琉璃局,自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并为琉璃局修渠引水,村子也因此得名琉璃渠。从而历代皇家御用的建筑琉璃制品都是在此烧造。而且门头沟地区有优质的煤炭资源可供烧窑,这里距京城不过60里,方便运输,也便于朝廷管理。700多年来,这里就成了元、明、清三朝的琉璃官窑。

“北京的老城和中轴线是体现皇权至上的文化遗产,而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是为了满足和供给都城需求,而在历史上形成了物资输送、服务,以及预警的作用。”北京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皇城文化与三条文化带的糅合,维系着内在的城市精神。“古村落的历史和未来也凝聚着一缕乡愁。”(记者:纪敬)

千龙网记者走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话副馆长张敏。



责任编辑:张嘉玉(QC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