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多少历史经得起日月星辰

2022-12-08 09:02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来源标题:寻访京西古道第一村:三家店

历史上的三家店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扼守永定河出山后的第一个古渡口,京西古道穿街而过,堪称“京西门户”。清代以来,三家店村又成为妙峰山娘娘庙会“朝顶进香”古香道的重要节点,香客们在此打尖、歇脚,更促进了此地的繁荣。直到1908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京门铁路以及1921年京西公路开通和三家店公路大桥(又称“洋灰桥”)落成后,三家店村才逐渐失去往日的兴盛。如今,沿着三家店村的老街行走,就像走在历史长廊之中。

清末这里曾开有几百家店铺 还有外国人开的咖啡馆

三家店?只听说过有一出京剧叫《三家店》,但我们今天要找的肯定不是京剧里的那个“三家店”。在一个乱糟糟的交通路口旁边,我们把导航直接定位到了“三家店村村委会”。这已经是我们在找不到目标时屡试不爽的一招儿,到目标所在地的村委会一打听不就全清楚了?

在一片居民楼中间的几间平房里,我们找到了“三家店村村委会”,怎么看这儿都不像一个古村落。进去一问才知道,我们要去的地方叫“三家店街”。两地离得不远,几脚油门就到了。

三家店街东口有一个小广场,车子可以开进街里去。拐进老街的时候,发现街口立着一块牌子:“三家店村欢迎您”,旁边还有七个字:“京西古道第一村”。除了街口稍微宽敞点外,越往里走越窄,由于一侧道路已经停了很多车,剩下的宽度只够一辆车单向行驶。

街道很长,弯弯曲曲的,介绍里说有1500米左右。路两边电线杆和老槐树交叉错落,房屋沿着街道依次排列,车技不好的话,很容易发生剐蹭。春梅找了个相对宽一点的地方停下车,说这就是三家店村古街,咱们可以步行沿街看看了。

在我们“荒野寻珠”小组里,大家分工合作,各有侧重。春梅负责选点儿、踩点儿,我是秘书,负责采写记录,彭艳和于芳负责拍照。彭艳还会时不时地贡献一份与“寻珠”有关的手书墨迹。京西古道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历史、宗教、古建、民俗、文化甚至碑刻艺术等,对我们的知识储备有太多挑战!大家都提前做了不少功课,我更是不敢怠慢,《门头沟文物志》《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京西古道》等成了经常翻阅的手边书!

三家店村在门头沟算大村子了。门头沟区政府网站介绍:三家店村被誉为“京西古道第一村”,隶属于门头沟龙泉镇,紧临永定河,村域面积80万平方米。村落分为东街、中街、西街三部分,共有6700多户,15000多人。

历史上的三家店村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扼守永定河出山后的第一个古渡口,京西古道穿街而过。东通北京古城,西接西山大路,可远达冀西北山间盆地,乃至内蒙古高原和晋陕黄土高原,堪称“京西门户”。

《门头沟文物志》记载:三家店初名三家村,始见于辽代,唐代形成聚落。据说最早在此定居的有三家,村名因此而得。但究竟是哪三家现在已难以考证。由于这里是交通要道,自唐以来便是京西物产的商贸中心。辽金之后,门头沟各处所产的陶瓷、琉璃、木材、石材、石灰、干鲜果品,尤其是煤炭等大宗货物大多在此集散,供应京城所需。

有介绍说,清代以来,三家店村又成为妙峰山娘娘庙会“朝顶进香”古香道的重要节点,香客们在此打尖、歇脚,更促进了此地的繁荣。清末时三家店有店铺347家,商号342家,煤厂92家,甚至还有外国人开的咖啡馆。直到1908年,詹天佑主持建成京门铁路以及1921年京西公路开通和三家店公路大桥(又称“洋灰桥”)落成后,三家店村才逐渐失去往日的兴盛。

村里最著名的院落天利煤厂,是门头沟区目前唯一的煤厂实物遗存

沿着三家店村的老街行走,就像走在历史长廊。从东到西三里长的老街上,隔不远就会有一块颇为精致的文保牌映入眼帘:白衣观音庵、山西会馆、天利煤厂、中街59号院、东街78号院、关帝庙铁锚寺、马王庙、龙王庙……

天利煤厂是三家店村最著名的院落,也是门头沟区目前唯一的煤厂实物遗存,现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利煤厂旧址包括中街73、75、77号院落,占地面积约3508平方米,建筑面积1048平方米,共有房舍70余间。

天利煤厂的主人姓殷,所以也称殷家大院。门口的文保牌是这样介绍的:

天利煤厂地处三家店中街,由祖籍山东青州府的殷姓家族创建于清道光前后,同治、光绪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经营长达200余年。院落坐北朝南,外有高大的围墙,由东院、中院和西院三组院落组成,构成一座完整的大四合院。建筑物上的砖雕构件细致入微,精美华丽。

东院是煤厂的核心院落,大门面阔一间,无门坎,是煤厂进出煤炭的唯一通道。正房及倒座房皆五间,两厢各有六间,是当时办公、结账的场所。

殷家居住的中院(75号),是由三十六间房构成的主次分明的三进四合院,规模很大。黑漆的大木门开在西南角,门与倒座房相连,门前有雕刻精致的门墩石一对。进入大门,西房有精美的跨山影壁,东房也有一造型精美的影壁。全院方砖铺地,东西厢房各两间。

二进院与前院之间正中有一个门楼,戗檐砖雕非常精美。全院青石墁地,一条石铺甬路,正房五间,东西两厢配房各三间。后院房屋较前二进院更为精良,是殷家长者居住的院落。

西院为一组二进跨院,无东房,大门开在西南角。此院有房十二间,过去是煤厂工人居住用房……

据说,当年的天利煤厂实力非常雄厚,在西直门、天津都有分号。老板殷海洋还曾担任京城商会的会长。我们进入75号大院,虽然眼前的院落已经破败,房瓦长满杂草,院内被临建房挤得满满登登,四角空地堆满了杂物,但高高的门槛、厚厚的木门、门两侧的门墩、门楣和门楼望板上的精美砖雕都在无声地告诉人们它以往曾经的荣华显赫……

这个院的第二道黑漆木门上,两个菱形的大字引起了我们的兴趣,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模糊,我们纷纷猜测各是什么字。后经咨询专家,告知是“履”和“泰”。两字典出《周易》:“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是亨通顺利,安定平静之意。由此可见主人的文化底蕴非同一般。

中街59号院大门右侧的墙上隐约有几行红色大字:“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下面还有一旧式铁炉,靠墙堆摞着许多蜂窝煤,这在如今是很少见到的东西了,大家颇感新鲜,纷纷用相机把这一场景拍了下来。

主街上最引人注目的院落要数山西会馆,现在是三家店小学所在地。学校大门紧闭,我们只能隔着铁栅栏门远远地拍摄。山西会馆坐南朝北,琉璃覆顶。正殿三间,进深二间。两厢配房各三间,均建于青石台之上。

据记载,元、明、清三代,有众多山西人进入北京从事工商活动,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力量。这些山西人为在京西立足,多次参与京西修门补路等重大公益活动。同时,山西人之间也需要相互联络,保护彼此利益,因此山西会馆应运而生,成为当地山西人的议事之所。

主街上的关帝庙铁锚寺,听这名就感觉新鲜

沿着主街走了一圈之后,我们发现,除了一些保留至今的古宅、院落,三家店村的庙宇也很多。虽然有的寺庙已经只剩躯壳,比如马王庙、二郎庙;有的经过维修,但却大门紧闭,如白衣观音庵、龙王庙,但我们还是有幸进入了一个颇有特色的庙宇:关帝庙铁锚寺。

关帝庙铁锚寺,听这名就感觉新鲜,又是庙,又是寺,又是关帝,又是铁锚,既显得叠床架屋,又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越是这样,就越能引起我们想进去看看的欲望。

在村西口的龙王庙门前,我们遇到一位老先生,得知我们的来意之后,他非常热心地想帮我们敲开龙王庙的大门,但是未能如愿。于是,他又带着我们来到关帝庙铁锚寺,一边敲门一边喊着里面人的名字。这次比较幸运,门开了。

像村里的其他几座庙一样,这座关帝庙铁锚寺也比较紧凑,三合院的格局,小小院落,主殿和两侧配殿都是三间。主殿的正中是关公的塑像,左手边一张铺着黄布的桌子上摆着一个崭新的红色大铁锚。

在京西村落里,供奉关公很常见,几乎大点的村庄都会有关帝庙。但供奉这个大铁锚有什么讲究呢?

对此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这样的:相传在明朝初期,当时的永定河常常泛滥成灾、民不聊生。那时河上还没有桥,老百姓过河只能乘船。有一天,乘船渡河的商人听到河上传来“救命”的声音,十几个胆大的村民潜入河中,循声用绳子拉上来一个有300多斤重的大铁锚。村民本以为它会带来祸害,没想到这一年收成比往年都要好,经商的也赚了大钱。于是,村民把大铁锚视为神物,并将之请进关帝庙供奉了起来。

第二种说法是:整个三家店村像一艘船的形状,又坐落在经常闹水患的永定河边,供奉大铁锚的目的,是为了能让这艘船坚实稳固,免受水患。

第三种说法认为,铁锚寺与北京第一座钢筋水泥公路大桥(“洋灰桥”)有直接关系。三家店是永定河历史上重要渡口之一。由于门头沟煤矿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日益感到靠船只摆渡往来非常不便,1921年,京兆尹公署拨款30万大洋开始在三家店渡口处造桥。大桥的建成方便了往来通行,也标志着靠船只摆渡的历史行将结束,为了纪念此事,人们便将渡口处的一只大铁锚供奉到了三家店的关帝庙。从此,这座关帝庙就被人们称为铁锚寺了。

第一个说法,讲了铁锚的来源,但其内容明显带有民间传说性质,可信度不高;第二种说法有点牵强,况且没有说清楚大铁锚来自何方;第三种说法也没有说明大铁锚的来历。此外,过河摆渡的船应该都不是很大,用不上几百斤重的大铁锚吧(据说原来的大铁锚有四爪,高五尺)?

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学者提出了第四种说法:据《旧唐书·韦挺传》记载,贞观十八年(644年),唐太宗为准备讨伐“辽东”,曾派朝廷大臣韦挺将运粮船从永定河(唐时称桑干河)开到过卢思台。这期间,韦挺住在幽州(今北京西南部),并购买木材制造运粮船。这个大铁锚也有可能是当年韦挺在幽州造船运粮留下的。但是,由于铁锚的原件已不知所踪,现放在庙里的是一件仿制品,其真实年代也就无可考证了。

龙王庙里供奉着北京现存唯一一尊被赐名敕封过的永定河河神塑像

三家店村最早的庙宇是中街9号的白衣观音庵,这是一家始建于唐初的庙宇,清咸丰年间重修过,供奉白衣观音菩萨。白衣观音庵坐东朝西,前后大殿均琉璃瓦覆顶,庙门很古朴,有砖雕门楼,门额前有石刻的“白衣观音庵”五个大字。现在这里有三家店村情村史展览,但也是关闭状态,我们没能进入参观。据说寺庙内有两块清代碑刻,其一为咸丰二年(1852年)设立的《京都顺天府宛平县玉河乡三家店白衣观音庵重修碑记》,碑文记载:“吾乡旧有古刹白衣观音庵,创始于唐代,重修于宋明……另一块是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西山大路碑’。”

三家店村最具特色的莫过于龙王庙了,它不仅供奉四海龙王,还供奉着北京市现存唯一一尊被金世宗、元世祖、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赐名敕封过的永定河河神塑像。此外,龙王庙里还保留有雷公电母等彩绘泥塑像、大型壁画、众多佛牌以及碑刻等文物。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四月初一妙峰山上香日,六月十三龙王爷诞辰等重要日子,这里还会有祭祀活动,扭秧歌、踩高跷、走街,热闹非凡。近两年,这些活动也因为疫情缘故不得不中断了。后来,于芳自己又去过一次龙王庙,虽然敲开了门,但庙里却不让拍照。

据说,三家店村除了已经或正在修复的几座庙宇外,之前还有过三官庙、树神庙、三清观、五道庙等,总计十余座,供奉着30多位各路神灵。

“三家店东坟”与古井,雍正二女儿和硕怀恪公主的故事

故事真假不知,但是雍正的二女儿(也是唯一长大成人的女儿)和硕怀恪公主(1695年-1717年)葬在三家店东却是真的,俗称“三家店东坟”。至今三家店东边的两家单位院落内还分别有一通和硕怀恪公主的墓碑和一口古井。

传说,和硕怀恪公主很得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宠爱,但却体弱多病。三岁时,闹肺病咳嗽痰喘久治不愈,看遍御医均束手无策。听说妙峰山娘娘庙很灵,就想去碰碰运气。奶娘独自抱着小公主徒步前往妙峰山,不料走到三家店东边村口时发现丢失了银两。正着急时,遇到在此处给粮庄帮工的王老汉叔侄俩。王老汉把奶娘和小公主领进家,不仅提供食宿,还告知她们三家店至妙峰山几十里路,凡是香客,一路上喝茶、吃饭都是免费的。

当晚,公主与奶娘睡在屋里,王老汉叔侄却在菜地窝棚里凑合了一夜。老汉院中有一口井,公主饮此井水倍感甘甜,精神焕发,咳痰骤减。临行前,王老汉见公主身上衣服单薄,又将自己的棉袄给了公主。三天后,奶娘带着公主从妙峰山返回三家店,将棉袄还给王老汉。王老汉又找了一辆从三家店往城里运煤的马车,将她们俩送回到京城。回京后不久,公主痨病痊愈。

一个多月之后,一纵人马从东边大道浩浩荡荡而来,停在了王老汉的门外。王老汉从来没见过这阵仗,很是惊讶。原来这是雍亲王随奶娘特意来向王老汉致谢的!那次到妙峰山进香并喝了王老汉的井水之后,小公主的病竟神奇地好了!

王老汉谢绝了田产和财物,只说有空让这孩子来看看我就行了!雍亲王让小公主给老汉磕头,认他为义父。公主对幼年曾救助过她的义父很想念,但却没有机会回三家店看望。23岁时公主病重,弥留之际恳求父亲,希望自己死后埋到三家店去,和义父在一起,常饮甘甜井水。

王老汉得知此消息很是悲痛,表示自家要给义女看坟。遵照公主的意愿,雍亲王买下了三家店村东的一顷多地,给女儿修建了陵墓,其周边的土地让王老汉叔侄耕种。

雍正即位之后,加封二女儿和硕怀恪公主,并且按照公主的规格扩建了陵墓,修月河、神桥、宫门、享殿,雍正还亲赐御碑一通,并修建了碑楼。据说这种规制在清代公主墓中十分罕见。

来自河北霸县的王老汉及后人一直住在坟地的南侧,世代看坟。据说到现在已经发展成几十户了。

故事很美好,情节也很完整,像是戏剧里的一幕场景。不管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老百姓希望“善有善报”的良好愿望则是能从这个故事里感受到的。

可惜的是,公主墓在日伪时期屡次被盗,红墙和享殿也逐渐被拆除移作他用。现在,公主墓只留下了一座驮龙碑。驮龙碑高4.25米、宽1.2米、厚0.55米,碑文为雍正皇帝御笔亲题:“玉质含章,金枝蕴秀……履丰守约,允宜勋旧之家;处贵能谦,聿树闺闱之范。虽岁时代谢而芳躅具存。”赞美之词渗透在字里行间。此墓碑规格之高,在门头沟区现存诸多王公贵族的墓碑中首屈一指。

经历了日月星辰,风雨烟云,历史的真面目已经漫漶不清,三家店村的传说也是如此,即便专家“考证”得言之凿凿,也仅能当作“一家之言”,留给后人的则是无尽的遐思与想象。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梅艳芳红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