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落花生 传奇永不落幕

2022-07-01 08:36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落花生 传奇永不落幕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所以你们要像花生一样,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著名作家许地山散文《落花生》中父亲的一段话,因为入选小学语文课本而为很多人熟知。又到了花生开花结果的季节,我们一起去追寻它的前世今生吧!

花生的老家在南美洲

看似普通的农作物花生是人们餐桌上的“多面手”,又被称为“中国坚果”。小学语文课本里许地山的一篇《落花生》,让国人对于花生的感情更深厚了一层。

和课本里的称呼一样,花生的正式中文名字就叫“落花生”,落花生的得名来自“落花而生”的奇特繁衍方式,花生其实是一种小型荚果植物的种子。“落花而生”,是花生进化出的自我保护机制。

诸如桃子、石榴、苹果之类的水果,生长周期里先是迎来一波闪耀热闹的花季,花期结束以后,花朵原地枯萎,接着就是结果——“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自然也少不了虫、鸟的觊觎。为了躲开地面的天敌,花生选择把果实生在松软的沙土里。一旦花期将尽,落花生就会冒出细长的木本果荚,成熟时变化成易于钻地的针状,方便把果实一股脑地推入地下。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如果入地失败,留在日照下的子房便也结果失败,只有那些成功钻进土里,连接子房和植株的子房柄慢慢变粗,长成如“根”模样的连蒂才能结出花生来。

然而即使钻进土里,花生也逃不过地球上最锲而不舍的觅食者——人类的眼睛。大约四千年前的南美洲秘鲁海岸,成群分布的野生花生默默生长着。相比人工驯化的花生,野生花生的果实更加娇小,如同婴儿的小手指。1875年,考古学家们在利马海岸的安康镇史前墓葬中发现了炭化花生粒,表明早在公元前750年至公元前500年时,花生已成为当地农民的栽培作物。

2014年,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组成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组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计划组发现,如今的栽培花生来自两大野生祖先,属于它们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两者的发源地均在南美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由此证明花生的世界起源中心在南美洲。

早期的印第安人是如何吃花生的呢?美洲古籍《巴西志》中已有对花生植株形态的准确描述,并记录印第安人将花生“或直接食用,或利用火烤再将其压碎至类似糊状再食用,借以补充蛋白质”。花生的蛋白质含量仅次于大豆,可与肉蛋奶媲美,毫无疑问成为彼时一种重要的农作物。从南美洲出发直至中美洲,被广泛种植于秘鲁、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地,等到哥伦布登上“新大陆”时,花生已是拉美地区的寻常作物。

花生的栽培还有“花生中国起源说”,起因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浙江、江西等地考古发现了疑似炭化的花生种子,引发了花生究竟是“本土还是外来”的争论。而无论是从文献记载的缺失角度,还是资源多样性的考量,或者只有疑似花生子实出土而从未发现花生植株等疑点来看,浙江、江西的发现都限于孤证。经过学界60多年的讨论,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花生非中国原产,它的老家在南美洲。

漂洋过海的神秘地下果

花生从美洲走出的引荐人里,再次出现了哥伦布的名字。15世纪的西班牙正与葡萄牙就海上霸权和贸易之争酣战。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被授予海军大将头衔的哥伦布带领三艘帆船与90名水手去开辟新航路,经过70多天的航行到达美洲,从此开启了新大陆与旧大陆的链接,史称“哥伦布大发现”。继“哥伦布大发现”之后的数百年里,东、西半球之间动植物、农作物、人类种族、思想文化,甚至传染疾病都彼此浸入,被史学家称为“哥伦布大交换”。

“哥伦布大交换”的清单很长,光是从新大陆流传到“旧大陆”的农作物就有西红柿、马铃薯、红薯、木薯、玉米、红辣椒、胡椒、可可、香草、烟草等等,当然也少不了花生。早期的航海家把花生豆荚带回西班牙,从那里逐渐传向欧洲其他地区。有关花生最早的欧洲文献,来自西班牙史学家贡萨罗·费尔南德兹·德·奥维耶多的著作,书中记述了当时南美洲花生的广泛种植。不过受制于气候与土壤,花生在欧洲大部分时候被视为珍奇植物,仅种植在皇室贵族的私家花园里。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打通了连接亚洲的新航线;1519年,葡萄牙人麦哲伦也为了西班牙皇室的利益,率领船队进行全球航行。在大航海的背景下,花生和其他新发现的作物一样,搭乘船只渐渐传播开来。

与南美洲距离不远的非洲殖民地成了花生栽培的试验田。16世纪初,花生经葡萄牙人的船队从巴西进入非洲的冈比亚和塞内加尔,到1522年左右传播至非洲东海岸。

花生来到亚洲,也主要是经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之手。前者的船只在16世纪初期从巴西出发,跨越太平洋到达亚洲南部,后者则把花生从南美洲的西海岸引种到菲律宾等地。16世纪至17世纪左右,引入中国的花生在当地种植成功后,又从中国传播到印度和日本。到了18世纪末,花生在东南亚已经广泛种植。

北美洲的花生则是在英法殖民北美时期,作为黑人奴隶的口粮,从非洲引种而来。

六七百年前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花生的?这种一头扎进土里、默默结果的植物给当时人们的印象与其说是低调,不如说是神秘,有时甚至会带来误会、产生禁忌。在花生的老家巴西,关于花生的种植习俗里有花生只能由妇女去种植和收获,而男人种植的花生不会发芽的迷信。此外,种植的人也最好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谁的手栽下了花生的幼苗,就该由谁去采收地里的花生——在美洲原住民的眼里,埋藏在土壤下的果实似乎会游走不定,可见花生的神秘感十足。

1578年,一位旅居智利的欧洲医生蒙纳德在收到花生礼物时接受采访,报道里记录下欧洲人对花生的印象:“秘鲁人送给他一种很好的果子,这种果子不生根,也不是什么植株长出来的,是长在地下的。”

背负着神秘和误解的花生,一开始的应用并不广泛。即使在16世纪中后期,葡萄牙植物学家德苏扎首次详细阐述了他所发现的花生植株、栽培和加工技术,花生的实用价值也仍未充分显露出来。

直到1640年第一次被用来榨油后崭露头角,作为油料作物的花生才找到了自己越走越宽的路线,逐渐在农业圈里占据了重要地位。譬如俄国的花生引入在1792年,最早不过作为观赏植物种在敖德萨植物园,直到19世纪才开始作为油料作物大面积种植。法国也是直到19世纪上半叶马赛的油坊用花生榨油以后,才掀起了花生种植的热潮。

起源于南美洲的低调小豆荚,随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与贸易范围的扩大,影响了许多国家的物种、生态、饮食、文化。在四五百年的“全球之旅”过程中,花生找到了新家——在印度、中国、巴基斯坦、美国和非洲的一些国家,花生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它的发源地,尤其是后来居上的中国,花生来到这里甚至有了“中国坚果”的新名字。

“中国坚果”美称从何而来

16世纪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物种、商品、货币在各大洲之间流动,东方的中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一环。虽然明朝统治者拒绝了葡萄牙人的开关通商要求,但历来与南洋诸国的朝贡体系为商品交流留下一道口子。花生传入我国的路径,很可能是经由海路,从东南亚各国先传入广东、福建、浙江、台湾等东南沿海地区,再由南向北扩散。明朝崇祯年间,在江南文人方以智所著的《物理小识》一书中,已出现花生条目:“番豆,一名落花生,土露子,二三月种之,一畦不过数子,行枝如瓮菜,虎耳藤,横枝取土压之,藤上开花,花丝落土成实,冬后掘土取之,壳有纹,豆黄白色,炒熟甘香似松子味……生啖有油,多吃下泄。”描述里俨然能判断出落花生是美洲的花生品种。

花生来得恰逢其时。农耕大国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累积,明朝时已经进入耕作精细化时期,人口压力对于粮食的需求,也让人们更敞开怀抱拥抱外来作物,并敏锐捕捉到了花生的生长习性,采用互补的耕作形式——原本的沙质土地可以种下花生这种美洲作物;原本因为阳光和雨水因素进入休耕季的土壤,也可以间种下花生幼苗。到了18世纪前后,东南沿海地区的花生种植已较为普遍,专门从事花生种植和花生油榨制的作坊也零星出现。不过受制于早期小粒品种,花生作物的爆发力还未体现出来,直至清代从美国引入大花生品种,花生的好时代才真正拉开序幕。

1862年,美国弗吉尼亚型大花生(亦称“洋花生”)传入山东蓬莱、平度一带。因为品质好、果粒大、产量高,农民试种大获成功,很快在齐鲁大地推广开来。如宁阳县县志记载:“落花生,土名长生果,本南产。嘉庆初齐家庄人齐镇清试种之,其生颇蕃,近年则连阡接陌,几与菽粟无异,故入谷类。”临朐县也有“落花生宜沙土,巨洋以东,种者颇广”的记录。

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山东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花生产区,为榨油而种植的花生也成为山东重要的经济作物,从19世纪80年代起向日本及香港地区等地输出,又在1908年直接输出欧洲市场,出口量直线上升。根据海关调查报告,“山东为榨油而种植的花生已经成为胶州重要的输出品。以马赛为主要目的地的花生输出,已经从1908年的九万五千担上升到1911年的七十九万七千担……”

“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鲁豫”。今天,花生已经成为中国人干果零食里的常见面孔,也是中国人日常菜肴、副食品和植物烹调油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国内,花生种植与生产主要集中在河南与山东,两省总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48%;而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花生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因此,花生又有了“中国坚果”的美称。

上千年的种植史,数百年的传播史,这颗把果实埋在地下的“落花生”,更多传奇的故事还在继续。

吉祥话

花生的好“口彩”

“花生、地豆、番豆、豆魁、地果、地蚕、白果、人参豆、落花参、落地松、万寿果,长生果、延寿果、及第果、相思果、地漏生、滴花生、土露子、无花果”,“滴漏生、香芋、落地生、落花甜、露下生、土花生、香逊、落生、蜂搜”……自明代传入后,花生在各种文献与地方志里有考证的别名就有近四十种,足见花生已一头扎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在年年岁岁的相伴中,被人们赋予了食物以外的文化韵味。

譬如人生一大喜事——传统婚礼庆典上,就少不了花生的出场。因有蔓延和节节结子的特性,在民俗里,花生既有生生不息、多子多福的寓意,也有儿女双全、男娃女娃花插着生的口彩。所以传统中式婚礼中,结婚的果篮里少不了花生;嫁妆的嫁被里也会放些花生、豆子、红枣等吉物;仪式结束新人入洞房前,还有人一边把枣子、栗子、莲子、花生之类果品撒到床上,一边念念有词“早生贵子、儿女双全”之类吉祥话的习俗。

花生别名长生果,又被赋予“长生不老”的寓意,被人们视作吉祥果,点缀着每一个岁时佳节。它是制作腊八粥的重要原料,新春佳节的必备年货,还是戴在儿童颈上的“花生长命锁”,无不显露出人们对花生的情感与想象力。时至今日的互联网时代,花生因为谐音“发生”,有“好事发生”的寓意,又多了一层生机勃勃的文化象征。

美食家

小花生的美食大世界

花生虽然是颗貌不惊人的小坚果,却在几百年的历史中,构建起一个大大的美食世界。

盐煮花生、炒花生、油炸花生米,费不了多少工夫,就是一道下酒小菜或小聚的零食炒货,几百年前已风靡大江南北。清代文人李化楠的饮食专著《醒园录》中,记载了花生的多种吃法:“将落花生连壳下锅,用水煮熟,下盐再煮一二滚,连汁装入缸盆内,三四天可吃。又法,用水煮熟,捞干弃水,腌入盐菜卤内,亦三四天可吃。”而炒花生的妙味,则有明末《物理小识》里“入釜炒之,则内熟而不焦,其香如松子”的赞美。按照清末文人徐珂编纂的《清稗类钞》里《饮食类》篇的记述,宴会筵席上,干果必备“落花生、瓜子之类”。此外、五香花生、鱼皮花生、怪味花生豆……

把花生仁炒熟去皮,趁热倒入熬好的糖内,搅匀压平,切块烘烤,就成了香甜酥脆的花生酥。再把花生磨粉,加入牛奶、豆沙、白糖、玫瑰等配料,加以各式模型,就组成了牛奶花生糖、玫瑰花生糖、花生糖条、花生软糖等色香味俱全的甜点方阵。

即使作为菜肴里的配料,花生也能担当起猪脚花生汤、宫保鸡丁里的最佳配角,更不用说厨房里少不了的花生酱和花生油。小小一颗花生,在传入我国后深深融入了百姓的日常饮食,也构建起属于花生的美食世界。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艾栗斯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