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背街小巷“逆袭”

2022-05-26 15:22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背街小巷“逆袭”

沿东四北大街拐入东四四条,车水马龙的喧嚣仿佛一下被隔绝在了胡同之外。灰墙青瓦,绿树成荫,花池里的月季娇艳盛开,行人闲庭信步——恰是记忆中幽静的老北京!

背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主导着城市的微循环。北京胡同绵延数百年,是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越来越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背街小巷一度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私搭乱建、开墙打洞、占道经营等问题越发严重,成为城市治理薄弱环节。

自2017年以来,北京持续加强城市精细化治理,开展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和深化文明创建工作,近4000条背街小巷环境面貌得到整体改善。在北京日报社联合市城市管理委员会、首都精神文明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4部门发起的“北京市最美街巷”评选活动中,雨儿胡同等40条胡同相继获得“最美街巷”称号。

2021年的民意调查显示:北京市民对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5.6%。

胡同美颜,成网红打卡地

打开社交媒体,搜索“北京网红打卡地”,有个词高频出现——西总布胡同。

远处是北京中央商务区的高楼大厦,眼前是充满烟火气的四合院,一高一矮,一新一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被收进小小一方镜头,西总布胡同也因此被摄影爱好者们戏称为“最具穿越感的胡同”。

但在环境整治前,西总布胡同远没有这样的好景致:由于西口正对协和医院,胡同里曾经商铺旅馆林立,“开墙打洞”的小门脸儿一个挨着一个,五六米宽的胡同被违建挤得不到两米,人流密集、车水马龙,昼夜喧闹不停。

2017年,北京启动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率先在东城、西城实施,逐步拓展到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东城区西总布胡同被纳入首批整治范围。在封堵拆除了31处小店铺、入地419条累计147公里架空线、拔除122根线杆、粉刷3000平方米胡同外立面、铺设7000平方米地面之后,西总布胡同焕然一新。没有了半空中的“蜘蛛网”,天气好的时候,站在胡同西口向东看,能一眼瞧见远处的国贸三期建筑群。“干净、敞亮,瞧着心里都痛快!”在这条胡同住了几十年的王凤如,向记者展示了手机里各个季节的“胡同大片儿”,满满的自豪感。

西总布胡同的变化是此轮北京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缩影。此轮整治工作,在市城市管理委整治处副处长陈志娟看来,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重点解决街巷环境中的‘痼疾顽症’,促进市民文明行为养成。”为此,市城市管理委联合首都文明办制定了“十无五好”整治标准,即:无私搭乱建、无开墙打洞、无乱停车、无乱占道、无乱搭架空线、无外立面破损、无违规广告牌匾、无道路破损、无违规经营、无堆物堆料。创建公共环境好、社会秩序好、道德风尚好、同创共建好、宣传氛围好的文明街巷。

不仅如此,市城市管理委还联合市规划部门编制了《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设计管理导则》,从色彩、气质、风格、肌理等方面,对建筑立面、市政设施、城市家具等十大类36项元素明确了管控标准和规范,聘请专家参与街巷规划编制、指导项目实施、跟踪规划落实,力争维护老街、老巷、老胡同古朴典雅的风貌特征。

东城区前门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历史景观重现;西城区达智桥胡同,重新迎回了筑巢的小燕子……在首个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中,全市3123条背街小巷“脱胎换骨”,不少曾经集各类“城市病”于一体的胡同街巷,逆袭为广受市民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精细整治,补齐便民短板

2020年初,北京印发《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不同于第一轮整治提升,新三年行动从名字上就增加了“精细化”三个字,这意味着整治标准将更高。

“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需要从民生细节、百姓需求入手,重在改善群众身边环境。”陈志娟说,所谓“精细化”整治提升,不仅要对背街小巷按照达标类、精治类、维护类三种不同类型分区分类管理,整治范围还扩大到全市所有建成区。整治标准也不再局限于“十无”,停车管理、景观绿化、雨污分流等百姓迫切关心的问题都纳入了精治类街巷的整治提升范围。

市城市管理委还联合市政务服务局,围绕道路平整、公服设施、绿化美化、环境秩序等12个方面,定期通报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的背街小巷环境问题,为街巷治理提供重要靶向。

在这些民生类诉求中,停车乱几乎是所有街巷、胡同都回避不了的问题。要想让胡同真的静下来、美起来,就得想办法把车“请”出去。

西总布胡同是本市第一条“不停车胡同”。通过协调胡同南侧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的停车场为居民提供停车位,加上居民自治组织“停车自管会”对乱停车行为的劝导,西总布胡同真的静了下来。西城区西河沿街,则借助附近北京坊提供的租金廉价的停车位和视频监控“技防”手段,彻底止住了乱停车现象,成为西城区最早一条不停车的胡同。

随着一条条背街小巷因地制宜找到停车问题的破解之道,老胡同不再喧嚣吵闹,记忆中宁静祥和的北京回来了。

为了满足老街坊出门见绿,有地方纳凉、聊天、喝茶,新鲜胡同、史家胡同等一大批核心区老胡同,利用腾退后的闲置空间,修建了口袋花园。朝阳区的化家胡同、三里屯后街,海淀区的香山买卖街等背街小巷,沿街增设了花箱、花坛,在绿化死角补种了绿植,有的还修建了街心花园。文华胡同、魏染胡同等,围绕红色历史文脉,打造一步一景的“立体博物馆”,还对消防、照明等公用设施进行了消隐改造,保障居民生活安全。

随着改造提升的深入,部分地区把街巷整治从面到里深化,由街巷向院落延伸拓展。前门街道草厂头条3号院通过改造,公共水池、晾衣架、公用储藏柜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院内房屋也进行了改造,增加了保温和院内照明装置。

草厂头条3号院是2020年东城区首批“美丽院落”试点之一。围绕拆除私搭乱建、清理卫生死角、完善便民设施、加强自治管理四方面开展“微整治”,两年来东城区已成功打造94个“美丽院落”。预计今年还将再增加100个,惠及上千户居民。

群策群力,美丽胡同大家建

在东城区三眼井胡同西口,有一座“和巷”议站。“和巷”取和谐街巷之意;议站,则表示这个点位是留给居民议事的,讨论胡同改造计划、社区治理方案等等。

在三眼井胡同改造过程中,“和巷”议站发挥的作用不小:大到门楼的样式颜色、窗户的材质,小到门口坡道设多高、胡同里要种什么花,居民在这儿畅快淋漓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有不少都被吸纳到正式的改造方案中。

如门楼上的瓦花、砖花最具老北京特色,居民希望保留,于是破损的门楼全部按照传统样式修复或重建;胡同里老年人多,院落门口坡道就降低了坡度,加装了防滑装置,有的院门还安装了活动门槛;老街坊们习惯了在胡同里三两成群聊天、下棋,实际改造中就把枯死的老树留下的树墩抛光、刷漆,改造成休闲座椅……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北京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一大特点就是,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美丽家园。街巷长、小巷管家就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街巷长,别看带个“长”字,但不是具体的行政职务,而是责任人,通常由属地街道(乡镇)城市环境建设方面的负责人担任。街巷长的姓名、联系方式对所负责街巷的居民公示;对于居民反映的问题,通过协调街道相关部门的力量,促进解决。截至目前,本市已选派了1.63万余名街巷长。

天桥街道办事处的马榕就是其中一位。从2017年起,她就一直担任铺陈市胡同的街巷长。在她看来,街巷长的职责不光是为街巷整治“开药方”,更要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工作,“多听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工作就好开展了。”

就拿拆违来说,胡同里一位老人说什么也不同意拆除自家违建的厕所。后来经过走访马榕发现,老人是因为身患脑血栓后遗症,行动不便,才在自家住宅边上盖了一个卫生间,而老人所住的房子,其实已经属于危房。于是,马榕通过协调相关单位,先是给老人的房子做了墙体加厚,又在两年后房屋翻建的时候请责任规划师对老人的房屋进行了特别设计,将卫生间安排在住宅里,“老人特别开心,后来也特别支持我们工作。”

不同于街巷长的选派机制,全市3.98万余名小巷管家由街巷热心居民志愿报名担任,他们像爱护自己家一样,精心呵护着街巷的每一个角落。

在东四四条,年逾古稀的金大钧每天都要在胡同里转上两圈,这个习惯从当上小巷管家起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四五年了。利用胡同整治后的腾退空间修建口袋花园;反映胡同里公厕没有挡板、缺乏照明、污水反味等问题;成立“古槐居花友会”动员居民认领古树、花箱、花池;带头参与垃圾分类;加入疫情防控卡口值守……在金大钧的带领下,社区越来越多居民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伍。

随着背街小巷精细化整治提升的深入,社区自治的参与名单越来越长,物业、网格员、协管员、商户、驻地企业等群体纷纷加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良好效应正在逐步扩大影响范围。

2019年5月,北京又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这些在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交通工程等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设计师们,在充分考虑市民意见的基础上,对绿化街景设计、建筑外立面改造、街区风貌、夜景照明等众多领域提出专业意见和规划设计服务,不断提升着城市的颜值,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成为全市街巷改造提升的又一支新锐力量。

连片整治,擦亮老城街区名片

“和谐宁静、雅韵东方的人居画卷。”这是2020年8月获准批复实施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中对北京这座老城未来的描述。

2021年3月,实施16年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经过重新修订,开始正式施行,强调把老城整体保护作为重中之重,保护老城整体格局,彰显平缓开阔、壮美有序的整体空间秩序。

胡同和四合院是北京古都风韵的集中体现。随着城市更新被正式写入北京城市发展规划,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也有了新变化。2021年,北京试点推进6个示范片区环境综合整治,即通过整合各类空间资源,加强城市修补,实现片区由线到面、由内到外整体更新,提升街区品质。

东城区结合建党100周年等重点工作,着力打造北大红楼周边、王府井周边2个示范片区。其中,在北大红楼片区,对北大红楼、求是杂志社等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整治;周边的箭杆胡同、北池子头条、北池子二条、骑河楼南巷等背街小巷增设文化探访路引导标识,加强旅游路线建设,北池子大街、五四大街、景山前街两侧平房区以申请式退租工作为抓手,清理院内私搭乱建,整治第五立面,打造“共生院”。王府井片区则通过压缩机动车道、拓宽步道及非机动车道、路面施划行人优先、单行标识、织补树木提高林荫率等举措,提升环境友好度和步骑意愿,建设林荫街巷和慢行系统,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商业区和“健康街道示范区”。

西城区天桥片区,围绕中轴线申遗,“一院一策”,通过传统砌筑方式修复胡同民居墙体、保留传统技艺屋顶外观等“最小干预”的方式,还原明清、民国、近现代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制特点,最大限度再现天桥老城韵味。片区内的鹞儿胡同、校尉营胡同和九湾胡同等,市政设施老旧,排水管线甚至还是清代的“老官沟”,也在这次连片改造中与架空线入地等工程叠图作业,完成了“雨污分流”改造。

不仅如此,北京还精细开展了城市部件治理。拆除闲置废弃的信息亭、报刊亭、地铁便利店,开展电力箱体“三化”改造和电话亭“数字化”改造,试点“多杆合一”,升级换代城市家具,还市民清朗有序的公共空间。

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筹办冬奥会冬残奥会、中轴线申遗等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北京还在李大钊故居、京报馆旧址、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奥园中心区、首都体育馆周边等区域开展综合治理,打造出魏染胡同、五塔寺路、模式口大街等一批“最美街巷”,成为北京街巷治理成果的新名片。

今年,本市还将以街区为单元,实施17个片区环境综合治理,包括东华门片区、什刹海金丝套片区、天桥铺陈市片区、朝晖片区等,涉及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等多个区域。

蓝图已经绘就,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精细化管理,首都北京的几千条老胡同、街巷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也将越擦越亮!

专家观点

让街巷永葆生机活力

惠晓曦 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硕士生导师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老城不再拆”的原则后,背街小巷整治提升从公共空间和城市景观的角度促进了城市有机更新。

前后两个三年行动的实施,让北京的背街小巷整治不只在“外壳”上大变样,更切实解决了一部分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停车治理、打造慢行系统、完善无障碍设施、排污改造、架空线入地等一系列举措在注重环境整治、古都风貌保护的同时,满足了街巷的生活居住功能,让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也让街巷永葆生机和活力。

进一步开展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既要注重对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恢复和保护,避免简单粗暴的刷墙、贴砖和千篇一律的装饰,真正保持老城建筑的历史面貌;也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探索各部门、各单位、各利益攸关方协同合作的工作机制,以街巷整治为契机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还要建立反映民意民情的渠道,与居民开展有效沟通,激发居民共同参与街巷整治的主动性。

随着背街小巷整治提升的不断深入,位于用地边界、管辖权较为模糊的区域应纳入重点整治范围,利用闲置地块,打造用于满足居民实际需求的健身场地、交往场所等将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作者:王天淇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