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如歌的行板

2021-10-26 06:20 北京日报

来源标题:如歌的行板

喜欢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缘于喜欢浪漫主义音乐。这位被人亲昵称作“老柴”的作曲家,创作了那么多耳熟能详的优美作品。交响曲、芭蕾舞曲、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而真正代表“老柴”灵魂的作品,鸿篇巨作是《第六交响曲(悲怆)》,微篇短章当属《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1871年创作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据说,其创作灵感来自于一首俄罗斯民歌。

1869年,29岁的柴科夫斯基住在乌克兰首府基辅附近卡蒙卡他妹妹的庄园里。一天,他正在写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孤独的凡尼亚》(有说《小伊万》)。那悠长缓慢、淳朴美丽又婉转凄恻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他。第二天,柴科夫斯基找到唱歌的匠人,把民歌的曲调和歌词记录了下来,回去后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之中。两年后,在他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时,把这首民歌作为第二乐章的主题,命名为《如歌的行板》。由于这一乐章曲调优美,常用来单独演奏,以至于“如歌的行板”成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喜欢听这首曲子,百听不厌。因为美。这种美不是张扬的、喧嚣的、直白的,而是含蓄的、内敛的、忧伤的。倘若是花,当是丁香花,戴望舒《雨巷》中写的“忧愁、彷徨、哀怨、惆怅”;倘若是人,当是《红楼梦》里忧郁伤感楚楚动人的林黛玉。

对《如歌的行板》凄美、伤楚、感人的理解,有所耳闻。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后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说道:“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他写给柴科夫斯基的信中说:“我永远忘不了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我的文学著作还从没有得到过像那样奇妙的晚会一样巨大的报酬。”柴科夫斯基在回信中写道:“知道了我的音乐能够使您感动,使您入迷,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呀!”可见曾写过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的托尔斯泰不但喜欢音乐,还懂音乐,悟出了文学与音乐在表达上的差别,对这首曲子心悦诚服,并对柴科夫斯的音乐造诣大加首肯。

音乐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柴科夫斯基的忧伤、凄美过于颓废,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有痛苦呻吟。尤其《第六交响曲(悲怆)》,面对悲惨命运,长吁短叹,抑郁悲切,哽咽哭泣,直到最后悲惨离世。《悲怆》也成了老柴的《安魂曲》。

《文心雕龙》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叔本华说过,“音乐所表现的,并不是这种或那种特定的欢乐、忧闷或痛苦,而是欢乐和痛苦本身。”音乐是一种感受。任何音乐作品,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经历不同。能够真正理解欢乐或痛苦,须有相应的体验。真正听懂,已属不易。倘能知音,堪称稀缺,“千载其一”。

人生经历大开大合的著名作家王蒙曾写过一篇散文《如歌的行板》。“柴科夫斯基好像一直生活在我的心里,他已经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艺术就是永远悲怆的解释,音乐就是无法摆脱忧郁的摆脱”“如果夜深人静,你谛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于是你感谢柴科夫斯基。”这位因一部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蒙冤被划为“右派”,在新疆边远地区生活15年的著名作家,有生命中那段铭心刻骨的生活经历,又懂音乐,对柴科夫斯基的这首曲子,产生共鸣,阐释深刻,鞭辟入里。可谓知音。

责任编辑:马剑(QZ0014)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