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园说II——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开展

2020-09-26 00:14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园说II——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开展

         

展览资讯

主题:园说II——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

时间:9月25日至12月27日(周一闭馆)

9:00-17:00  15:30停止入馆

地点:中国园林博物馆一号、二号临展厅

9月25日,作为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8项主场活动之一,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揭开大幕。此次特展汇集了颐和园及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等8家文化单位提供的各类文物208件/套、资料品190件/套,展品时间跨度超过两千年,从战国跨越至近现代,其中近六成的珍贵展品首次“走出大墙”面向公众展出。

伴随着颐和园文物特展的开幕,北京青年报“后台”文化直播栏目也以“见所未见|颐和园270年,从头阅”为主题进行了全网的“云直播”,不仅展示了颐和园的文物,同时带领观众在颐和园与特展之间“穿越”,寻找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400余件展品背后都有故事

此次展览以文物为载体,近1200平方米的布展重点展现了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让文物“开口”为观众“讲述”历史。展览共划分“山称万寿水清漪”、“无双风月属昆明”、“中间宫殿排云起”、“观鱼胜过富春江”四个篇章,阐释了颐和园从皇家禁苑走向人民公园、从禁闭守旧走向开放创新的发展历程。

据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亚红介绍,今年市公园管理中心重点打造颐和园这一古典园林“样本”的文物特展,让传统文化瑰宝以现代博物馆的语言和形式深入大众、直抵人心,给人们以更加丰富的文化获得感和满足感,展现园林文物保护利用事业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张亚红同时介绍,颐和园与大运河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昆明湖是大运河北京段中的重要端点,大船坞、绣漪桥等历史古迹和绣漪闸、二龙闸等大运河水利设施保存完好。在此次的文物特展中,也将颐和园与大运河之间的水系脉络予以呈现。

本次展览由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主办、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和中国园林博物馆共同承办。展期为9月25日至12月27日,免费向公众开放。观众只需通过中国园林博物馆官方微信进行实名预约,凭有效证件入馆参观。此外,本次展览同时开通“云上”观展与重点文物电子导览,观众既可展厅参观,也可线上观展。

同时,在展览开幕之际,市公园管理中心还与国家图书馆在文化资源挖掘利用、阅读空间创新融合等多领域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明星”文物均为园藏精品

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清乾隆云龙纹有束腰三弯腿紫檀罗汉床、中国宫廷使用的第一辆汽车一齐现身展览。

本次展出了颐和园园藏文物珍品的代表——霁蓝釉白龙纹梅瓶。这件梅瓶从陶瓷艺术的角度看,可谓是元代高温钴蓝釉瓷器中具代表性的上乘佳作。

梅瓶小口,圆肩,收腹,圈足轻微外撇,器身接痕明显,整体造型既突出了元代制瓷的粗犷风格,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古朴雅致。这件瓷器在浓艳而沉稳的蓝釉中留白装饰戏珠龙纹,十分巧妙自然。在留白的龙纹之内,元代制瓷工匠以其娴熟的技法,刀锋犀利勾勒龙形,刻画龙鳞及龙纹细部,再施以钴蓝点睛,表现出整件瓷器鲜明的龙纹特点。

据介绍,目前传世元代高温钴蓝釉瓷器稀少,梅瓶造型仅有三件,本次展览的梅瓶即为三件存世珍宝之一。

展览中的另外一件文物重器为清乾隆时期的云龙纹有束腰三弯腿紫檀罗汉床,长278厘米、宽176厘米、高108厘米,床面高50厘米,是目前现存清代宫廷最大的一件罗汉床藏品。据介绍,紫檀是一种非常名贵的木材,且大块紫檀木料极其罕见,珍贵价值可见一斑。

近现代展区勾起观众回忆

第四篇章“观鱼胜过富春江”,主要讲述民国时期至近现代,颐和园的管理沿革及由皇室私产逐渐开放为人民公园的过程。重点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颐和园在文物保护、为民服务方面的巨大进步。

展品包括门照、《瞻仰颐和园简章》、颐和园陈列馆陈列物品登录簿、各时期门票游览券、颐和园风景册、宣传画、明信片、老照片、世界遗产证书、元代耶律铸夫妇墓出土器物等展品。

其中门票展区,展出从民国直至现今各个时期的门票。民国初开的颐和园票价昂贵,建国后颐和园成为人民的公园,各类团体优惠、多彩活动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游园需求,200余张各式票券记录颐和园各项管理的逐步完善,见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富强。

既是文化盛宴也是学术盛事

2020年正值颐和园建园270周年。作为2020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的8项主场活动之一,开幕现场共有国内十余家文博单位、11家历史名园代表共同见证了“颐和园建园270周年文物特展”的开幕。

据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本次展览全面立体地展示了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是首次针对颐和园历史变迁、园林艺术、水利功能的大型专题文物展览。

配合展览,学者名家还将在中国园林博物馆为广大园林文化爱好者带来精彩的6次专题讲座,包括:颐和园的皇家历史、文化、文物等内容。26日首讲将由园说展览总策划、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张亚红解读本次文物特展背后的故事,以及颐和园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与园林文化。

聚焦

“后台”镜头下的颐和园

9月25日下午3点到5点,北京青年报“后台”文化直播对展览进行了现场“云导赏”。以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在直播中对颐和园的历史与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消失的仙山群阁——治镜阁

在颐和园西北部水域的中心,矗立着一座圆形岛屿,该岛孤悬湖心,碧水环绕,岛上林木蓊郁,野鸟翔集,远看颇有些原始荒蛮的气象。由于其神秘难及,往往令人浮想联翩。岛上枝条匝密,残砖断石散落,行至岛中心,得见两重高大厚重的夯土墙残迹,显示出这里定然曾有过一座瑰伟的人工建筑。

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道:“曾经的治镜阁是湖心岛上的一座圆形城堡式建筑,它巍峨高耸,三四层楼高,再加上城墙上的三层楼阁,与昆明湖北岸的佛香阁遥相呼应,是清漪园最为抢眼的建筑之一。”后来,由于英法联军1860年闯入清漪园,重炮轰击,使这座宏伟的水城顿时化作残墙断垣。

后来,慈禧重修颐和园时不但没重修它,反而将那里的石材木料拆做他用。再后来,附近的国人也多有来此拆挖可用之材用以盖房的。治镜阁遂在中外破坏者的夹击之下,每况愈下,残破至今,无复当年的壮观,一座仙境般的楼阁也就消失在这段历史中。

昆明湖与蝙蝠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园林中最大一处水面,也是颐和园里的代表景点,但是它背后的含义却很少有人知道。

颐和园副园长秦雷介绍道:“中国吉祥文化往往通过一种图案来表达心中的祈福追求。”昆明湖的构建仿佛就融入了祈福的含义,从空中俯瞰,昆明湖形状好似一个寿桃,而万佛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恰是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来看成了一只蝙蝠,振翅欲飞,这似乎印证了乾隆帝为母亲祝寿的传说。

本组文/本报记者  郭佳 实习生  佳依达尔

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责任编辑:冯翀(QZ0019)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