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五四时就提出分餐制,现在改还来得及!
2020-03-23 15:06 千龙网

3月9日,北京烹饪协会、北京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倡议书》。

一场疫情,让中国人迅速养成了戴口罩的习惯,如今也正在改变我们关于吃饭的风俗。

分餐还是共食?这是一个问题。有人觉得,中国人天性爱热闹,围桌会食是我们的传统;有人则认为,分餐制并非西方现代文明社会的标配,中国才是最早进行分餐制的国家。

VCG41497479900
视觉中国

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却未必完全准确:亲密会食的传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只有一千年多一点;而中国古人三千年前就实行的分餐制,背后也不是今天秉持的“现代理念”。

中国早有分餐制

根据文献的记载,周朝实行分封制。随着相应体系的建立,一个具有悖谬意味的情况出现了:它既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秩序,又牵连出相对清晰的群己界限。

根据《礼记》的记载,当时聚餐时特别讲究主宾之别:“人拜迎宾于庠门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乡饮酒义》)由于主宾位置可以不断转换,一种确定个体边界的交往体系必然成形。这是分餐制的主要成因。

《史记·孟尝君列传》曾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聚餐过程:“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饭不等”竟使来宾愤怒,这是个意味深长的细节。这说明当时的个体已经具有了分界意识。它虽然还不能等同于现代的主体间性理念,但已经牵连出一套分配的法则。

合餐制的演化过程

在宋朝时,合餐制才在真正意义上被贵族和一些民众所接受。直至清朝,合餐制才真正成为主要的进餐形式,延续至今。

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晓华指出,周朝严格而繁琐的礼仪体系开始被废弃,个体被抛入均质化的社会结构之中。随着这两个特征的凸显,就餐方式便可能出现由分而合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器具的更迭确实起到了辅助作用。譬如,高足座椅和大桌的出现有利于合餐制的形成。正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合餐制逐渐占据上风。到了宋代,相关的记载日益增多,说明一种新的时尚固定下来。在合餐制逐渐占据主流的过程中,变化同样具有吊诡意味:它既造就了餐桌上的平民主义,又多少遮蔽乃至消泯了个体之间的界限。

五四时已出现分餐制的倡议

随着现代性的开启,有关分餐制的倡议便已经出现。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曾经倡导“废止筷碗共食、实行中菜西吃法”。

1931年的《中国卫生杂志》上发表了王祖德先生的短文《共食恶习》,提醒人们注意合餐制的弊端,同时探讨解决之道时,该文提出:“提倡公共筷匙。每人用甲乙两付筷匙。以甲筷取菜,放置自己碗中。再以乙筷送入口中。”

公共餐具的引用可能是我们现在所能做的最好选择:它既保留了传统合餐制的平民主义精神,又避免了个体之间的交叉传染。”王晓华说。

来源:新京报 千龙网综合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