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戏剧人才培养”他们这样说

2020-03-23 10:12 宽度网

打印 放大 缩小

来源标题:培源丨启动仪式上,关于“戏剧人才培养”他们这样说

不久前,“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在京召开启动仪式,引发业内广泛关注,众多戏剧界及相关行业嘉宾到场参与并发表致辞。

关于戏剧的人才培养与发展,他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呢?

张鹏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

“培源”做什么?

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作为艺术基金扶持的公益型项目,应发挥以下三个方面作用:

首先,为青年搭平台。面向全国征集剧本,不限类型,不设门槛,鼓励青年创作者充分展现个性和创新特点,运用多种表现方式来关照现实生活。后续还将通过导师团队的辅导等方式,让更多青年剧作家的优秀作品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有机会得到舞台的呈现。

其次,为院团选好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将邀请各类演艺院团、机构参与其中,搭建密切沟通的桥梁,对接需求、洽谈合作,共同推进戏剧原创作品与市场的接轨,共同繁荣首都文艺舞台。

第三,为基金打基础。一部好的剧本从大纲到最终舞台呈现,最少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我们也希望依托这个平台延伸基金扶持的链条,从源头开始,扎根人民,推动艺术创作良性循环发展。

知易行难,培源计划从策划到实施,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在后续实施过程中我们将面临更多的考验和挑战,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帮助品牌共同成长。

林克欢

戏剧评论家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收割,还要播种

当今全世界范围内,主要是英国、德国在引领时代潮流的创新戏剧。十几年前,他们基本上由政府大量的投资,完成了各大剧院导演、编剧时代人才的转换目前各大剧院的艺术总监大多数都是四十多岁,他们用很大的精力和资金来培养人才。近二三十年,英国的直面戏剧、新写作,德国的新文本已经成为引领世界戏剧很重要的潮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目前的创作来说,编剧是非常重要的。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好的事情,而是应该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养。我们有政府文化基金的支持,更应该把这个事情做的更好一些,应该是政府、各文化机构、各年龄段的艺术家、编剧、导演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长期有计划的,根据我们目前审美的多元、戏剧的分众来确定目标。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收割,而且要播种,要创新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送到学校短期培训,举办短期的培训班,可以请有成就的作家收徒,各种各样新的方法,大家共同努力,促使更早有更多人才走到前台,促进我们戏剧艺术的发展。

孟冰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戏剧创作中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我们培养年轻的一代戏剧人才时,除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必要的资助以外,更重要的是什么?

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几乎每一部戏都经历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剧本修改过程。这当中最重要的是主创和舞台各个方面及剧院所有参加剧作人员之间的信任、协调。这当中有许多问题根本不是专业性的问题,是创作者的情感问题,是胸怀的问题,是真诚的问题,是世界观的问题,是对人生根本的态度问题,是对戏剧精神的理解问题。

因此,我希望“培源”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建筑的高度,而是一个让年轻的戏剧人才能够有更广博的视野、更宽阔的心怀、更自由的想象、更高远的追求的出发地。

王晓鹰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

用经典名著的缕缕金线编织出

当代原创的灿烂辉煌

曹禺先生在1936年为《雷雨》出版的单行本写的序中有一句话。他说,“在过去的十几年,固然也读过几本戏,演过几次戏,但是我尽管用了力量来思索,也追忆不出哪一点在故意模仿谁。也许在所谓潜意识下层,我欺骗了自己,我是忘恩的仆隶,一缕一缕抽取了主人家金线,织好了自己的丑陋衣衫,而否认这些因为到了我的手里而褪了色的金线还是主人家的。”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曹禺先生通过阅读世界经典名著学习到的不是技巧,而是戏剧的艺术规律。首先建立的不是戏剧的功力,而是戏剧的艺术价值观这种艺术的规律、艺术的价值观已经深入蜇伏于他艺术创作的潜力中。

我们排演优秀外国作品的意义更多在于学习,学习那些世界经典、新经典、新实验,学习他们对戏剧的本质意义理解和体现。但不管我们成功上演了多少世界经典名著,如果我们的原创作品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长足发展,中国的话剧艺术就不能在国际戏剧交流的舞台上真正拥有自己的地位。原创戏剧作品如果不想只图一时风光,就应该追求艺术规律之内的经典性。这对创作者的考验是双重的,首先是深刻挖掘情感内涵和思想哲理,同时还要在艺术表达上体现出那些深刻挖掘的成果。

冯远征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

国家一级演员

一则“政协提案”催生出剧本孵化平台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我去年做了一个提案,是关于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使用情况以及分离出剧作家培养计划的。今天是平台成立的启动仪式,特别感谢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这么迅速、经过了一年的调研科学化的进行这样一个启动。我想可能接下来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

剧本是什么?剧本是戏剧的根,导演是戏剧的魂,演员是戏剧的树木,剧目是戏剧的骨头。北京人艺也曾为解决“剧本荒”举办过一个青年编剧培训班。现在,我们剧院也存在人才培养的问题。

无论是人才培养,无论是剧本孵化,能够今天在这个平台启动,对于我们每一个戏剧人来说都是很兴奋的一件事情。

刘侗

北京京剧院院长

国家一级编剧

中国戏曲需要鲜活的力量

中国的戏曲起源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八百多年的中国戏曲文学微微壮观,大河奔涌。从思想形态上来说,1919年有一部重要的作品——评剧《杨三姐告状》,开启了中国戏曲新的纪元,把中国戏曲从完全的传统推向了现在。

今天无论是舞台样式,还是思想、精神,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戏曲还要继续往前走,继续对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世界人民的文化生活作出它的重要努力。

但是今天我们特别需要一种力量,一群鲜活的年轻人走进我们的阵营,这就是戏曲文学的编剧人才。希望他们早日加盟,希望他们手挽手一起团结起来,把戏曲文学在新时期发展振兴,为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和全国的戏曲艺术家们一起共同奋斗。戏曲因为你们而幸运。

王珏

北京演艺集团

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新剧本越多,我们越好办

《新剧本》杂志创刊20周年的时候,朱旭老师提笔写了十个字:新剧本越多,我们越好办。我经常想起这几个字,它不仅是一个老艺术家的题词,它代表无数戏剧工作者对《新剧本》杂志的鼓励,更是大家对好剧本的期待,期待有更多更优秀的作品问世。

培源·青年戏剧人才培养及剧目孵化平台的创办为我们实现这一心愿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提,这是从戏剧创作的源头上发展和培育戏剧人才,扶植人才上台演出,接受观众的检验。

期盼更多优秀青年戏剧人才面向未来,用脚力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用眼力观察与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用脑力思考和提炼生活中的美好;用笔力创作和讲述好的中国故事的优秀作品。

彭涛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谁会是下一个“曹禺”?

青年戏剧人才的培养是戏剧文化生态发展的动力与活力。青年戏剧人的作品或许青涩,但是却洋溢着理想主义的热情,有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的观察、感触,有着大胆的艺术勇气。年仅23岁的曹禺创作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雷雨》,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安东·契诃夫写出了极具现代性的名著《普拉东诺夫》,年仅22岁的王蒙写出了《组织部来的年轻人》,引发出了激烈的争论,甚至引起毛泽东主席的高度关注。无数案例证明,青年戏剧人才的培养是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英国皇家剧院的新写作计划在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登陆俄罗斯,大力的推动和培养了俄罗斯新一代青年剧作家的成长。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从原创剧本抓起,由业内资深编剧和导演从剧本打磨、舞台呈现等角度给予深度的指导,目标是最终帮助青年戏剧人,把他们的作品呈现在舞台上。我们会通过编剧教学改革积极参与到培源计划之中,鼓励我们的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培源计划。

王良

掌阅联合创始人

掌阅影业CEO

网络文学有可能成为戏剧文学的源头吗?

虽然很多优质小说改编成了剧本,但在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小说和剧本是两种内容形态,中间缺一个枢纽环节,缺真正既懂得剧本又对新生代小说形态了解的人才,年轻人应该承担起这样一个起转承接、承上启下的作用。

所有好的内容都具备时代性,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态,都要来源于生活,且具备一定的市场性。

网络文学有几个特点:

首先,网络文学可以解决创意荒的事情。

第二,内容产业还要有大量的土壤为基础,有基础人才、中部人才,最后形成优质、顶尖的作品。网络文学有可能成为好剧本的源头,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用户基础。这样能让剧本在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有了很好的创作源基础,使更多的演员能够参与进去。

第三,整个行业一直缺少一个长期的基金组织很有耐心的去沉淀人才、沉淀内容。“培源”是把这个内容的产业拉长、拉深,给到年轻人更多的机会。未来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内容创作者参与其中,争取为“培源”提供一个更好的内容源头,来促进中国戏剧产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纪敬(QC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