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创造科幻电影的“中国经验”

2019-04-02 08:17 中国艺术报

◆科幻的内容如此浩渺,深刻揭示了人类前景、地球前景,其所触碰的认知边界、情感边界、命运边界是一般的文学达不到的,科幻文艺作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个方面的表现具有深刻的启示。

◆所谓电影工业,是科技水平、电影工具、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系统性概念,并非仅仅指制造能力。

◆伴随着中国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生存与命运的影响,如何在今后科幻电影中提出、表现、回应,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为一部标杆性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迄今获得46亿元票房,“除了显而易见的商业价值, 《流浪地球》还具有很大的文化价值,并在电影工业生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原创性、本土性和国际化特点。 ” 3月27日,在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第23期“影视大讲堂”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研究员丁亚平如是说。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同与会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讨论,探讨了这部影片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以及对电影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来、外来和未来合力铸就《流浪地球》

“科幻的内容如此浩渺,深刻揭示了人类前景、地球前景,其所触碰的认知边界、情感边界、命运边界是一般的文学达不到的,科幻文艺作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三个方面的表现具有深刻的启示。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韩子勇表示。

《流浪地球》的诞生也是在本来、外来和未来三个“来”的关系中不断协调、平衡,进而成为带有中国经验,又表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诉求的作品。

郭帆讲道, 《流浪地球》从2015年中旬开始拍摄,直到上映前两天还在做4 DX动态座椅的设置。现在,郭帆仍在各地奔走,他希望做进一步调研、总结,把《流浪地球》的拍摄得失、传播经验,系统地整理出一本“宝典” ,然后公开分享给同行,让同行能够避开科幻电影拍摄的“雷区” ,提高工作效率和作品的完成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幻电影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流浪地球》的拍摄过程中,郭帆较深的感触就是,电影工业的缺失,要靠人力来弥补。“我们拍失重戏的时候,没有足够资金和经验使用电动威亚,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吊威亚,吴京有20多年的动作戏经验,对他来说,吊威亚不是难事,但是当他穿上六七十斤的宇航服吊,就非常辛苦了。与吴京对戏的俄罗斯演员没有动作戏经验,有的戏他全身的重量几乎都压在吴京身上,威亚一吊就是七八个小时。威亚放下来的时候,吴京的手臂都是肿的,大腿根都磨烂了。 ”郭帆说。

同时,郭帆认为,科幻电影虽然与电影工业关系紧密,但工业并非是核心,“我们和好莱坞谈合作,他们不会强调特效,总是先问是什么故事、人物是什么、情感是什么,因为好莱坞不缺工业元素,所以他们从不会特意强调电影工业。我们缺失电影工业,所以我们会格外重视” 。郭帆认为,所谓电影工业,是科技水平、电影工具、管理方式、组织方式的系统性概念,并非仅仅指制造能力。“我们制作硬件的能力并不差,但是假如我需要一个尖端的汽车工程师,他决不愿意跟组半年,这是我们作坊式的电影制作方式决定的,因为他来我这儿跟组,他的工作怎么办?我们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他全身心地参与我们的创作。所以,我认为我们电影工业的缺失,不是说我们的制造能力不行,而是我们找不到专业的部门或人来干对标的工作。 ”郭帆还举例,电影从业人员对新的电影制作方式本能地抗拒,因为新的系统需要花时间去学,比如场记对先进的系统比较抗拒,更喜欢用传统的纸质媒介记录工作进度,在郭帆的劝说下,场记才接受了新的场记系统和方式。而类似的因为经验不足以及科学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生产方式的欠缺,都给《流浪地球》的拍摄带来了不少麻烦。在郭帆看来, 《流浪地球》剧组的7000人,经历了这个项目的历练,真正为行业和电影工业带来的是观念、制作和管理方式的更新。

郭帆坦言, 《流浪地球》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诉求,“外星人、怪兽、超级英雄在中国并没有文化土壤。 《变形金刚》是根植于美国汽车文化的,因此,美国观众看到汽车能变形,他们的兴奋感,我们是无法体会的。相对而言,我们对自行车文化更熟悉,汽车也是近些年才开始在中国人家里普及的。我们在做《流浪地球》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汶川大地震’中的志愿者、军人的集体形象,中国人对这些群像是认同的。 ”

在美学层面,郭帆及其团队认为,中国历史缺少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现实和历史基础,如果影片中出现大量带有机械感、科技感的东西,观众是有陌生感的。“我们作为看客看好莱坞的科幻电影没问题,但是当它与中国人的审美经验结合起来,如何让人信服就很棘手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让科幻有了现实基础,比如‘玉兔’登陆月球背面的新闻与现实,让中国人有了观看、拍摄科幻电影的时代语境。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参照了很多苏联重工业风格的形状、颜色、质感设计,因为历史的原因,这些元素是中国观众更熟悉的。 ”

观照文化内涵、社会心理乃至科技与人互动问题

在对话环节,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卫防认为,近年来《战狼2》 《红海行动》 《流浪地球》等一系列现象级的电影,一方面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都带有强烈的文化向心力,这两点已经成为打造全民现象级影片的标配。

对于中国科幻电影该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从文化内涵、社会心理乃至科技与人的互动方面观照新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孙承健认为,美国科幻电影对“后人类”语境下的人类命运和发展有着强烈的焦虑感。而伴随着中国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科技的迅速发展,对人类生存与命运的影响,如何在今后科幻电影中提出、表现、回应,都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喜清对此表示认同,她认为,在刘慈欣原著中被高科技改变的人类社会和伦理关系,在电影版中都被改写了,在中国科幻电影未来的发展以及与世界对话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关注。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演员张晓龙则从自身从艺经历来理解《流浪地球》 ,“片中的演员,像李光洁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我对他们很熟悉,但我看《流浪地球》时一点没因为他们的日常形象干扰而跳戏。 《流浪地球》给演员更多的是信念,现在演员演戏有很多自说自话的情况,尤其是年轻演员,他们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比如对方怎么接台词等,但是《流浪地球》让人感受到信念,大家愿意为了实现信念而努力。 ”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