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远去的牧歌》在转场中谱写哈萨克族人的历史
2018-09-12 09:04 千龙网

9月11日,电影《远去的牧歌》举行首映礼。图为主创人员亮相。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千龙网北京9月11日讯 (记者 王焕)“世界上走路最多的是哈萨克民族,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是哈萨克民族。”这是哈萨克族诗人的诗句,同时也是哈萨克族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哈萨克族牧民在牧区根据四季转场迁徙,“走”和“搬”贯穿了转场生活的始终,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被电影《远去的牧歌》如实记录展现。

9月11日,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影片,讲述新疆哈萨克族牧民历史变迁的《远去的牧歌》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礼,主创人员悉数亮相。

《远去的牧歌》以哈萨克族牧民四季游牧转场为结构线索,在40年的跨度中,通过胡玛尔和哈迪夏两家人,因一次意外事故造成的矛盾来演绎草原上轮回迁徙的生活,以及存在于这种非同一般的生活方式下的生产生活变迁,情感心路历程。

本片导演之一周军在导演创作谈中说,转场迁徙是新疆牧区独特的生产方式,每逢转场时节,牧人们总要携带全部家当,赶着成千上万的牲畜浩浩荡荡,翻山越岭,在大地的舞台上奔赴到下一个牧场。这种大型的史诗般的人畜大迁徙,每年四季,固定上演。有的牧民在转场牧道上一走就是半个多月,一路上遇山翻山,遇河过河,转场的生活艰辛不易。

周军说,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草原牧区的变迁,沿用传统方式转场的家庭越来越少。有学者预言,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或许有一天会消失,为了记录这种大规模转场迁徙的景象,肩负起应有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他们决定拍好这部电影。

天山电影制片厂厂长高黄刚在首映礼上说,影片在原生态记录和情节戏剧推动的结合上,在纪实电影风格的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追求。在新疆多民族题材影片创作的投入体量上,创作规模上,都达到了建厂以来的最高点。影片全面启用非职业演员,前后动用各类牲畜三十余万头,摄制组经过数十次横跨几个地州的大规模转场,历经三年的精心拍摄和制作,成就了这部饱含体温和真情的影片,也是新疆电影史上第一部巨幕电影。

9月11日,电影《远去的牧歌》举行首映礼。图为电影海报。千龙网记者 王焕摄

责任编辑:邱伟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