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高校博物馆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2018-05-18 08:24 北京商报

来源标题:高校博物馆如何定位自身角色

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融——法国杜尚奖提名艺术家作品展”于近日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隆重举行,向公众呈现了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的新趋势。透过展览,清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向北京商报记者详细解读了大学院校博物馆与民间或公立文博机构的区别,他指出,育人与教学始终是这一院校博物馆发展的要义。

北京商报:此次国际博物馆日面向公众开放的法国杜尚奖提名展,体现了清华艺博怎样的筹办理念?

杨冬江: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馆理念由16字涵盖,即“内外交流,资讯传播,涵养新风,化育菁华”。作为一所大学的艺术博物馆,清华艺博有着丰富的馆藏,1.3万多件藏品源于1956年以来的收藏以及校友及社会上的捐赠,以中国传统经典艺术为主。艺术博物馆应当有其丰富性,建馆后我们希望把国内外现当代艺术纳入收藏中,也致力于在馆藏基础上引进或策划当下很多重要展览。过去展览以经典艺术为主,而这次带来法国杜尚奖提名展,希望通过当代艺术让观众了解艺术发展的新态势,拓展艺术的理解。

当下展出杜尚奖的作品,包容性很强。虽然是法国当代艺术的奖项,实际上已经拓展到在法国工作居住的艺术家作品。作品到达中国后,清华艺博馆方作为主办方和策展人沟通,一起挑选了10位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我们希望参展艺术家要有丰富性,从年龄层次、出生地、教育背景等能够体现出不同角度;展览还着重呈现当下。很多艺术家都是“70后”,代表了当代艺术的一种创新的面向。在博物馆日当天,清华艺博的展览是对所有观众免费开放,也安排了更多志愿者和讲解与观众互动。

北京商报:清华艺博的展览如何呈现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

杨冬江:传统艺术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表达,而当代艺术更强调“在场”的感觉,强调对观众的触动,更注重观者产生的不同理解和反应。以前人们所理解的现当代艺术,可能更多的是具有哲学上的思考、批判性或者观念性,从这次展览能看到,很多作品更向一种美的方向发展,呈现美的追求。在清华艺博2016年“对话达芬奇”的展览中我们做了艺术和科学的呈现,今后随着当代艺术发展,批判性虽然还存在,但人和生活将逐渐贴近,艺术的问题将回归到人身在自然中的探讨。艺术将更多地和时代结合,一种是和时代观念结合,一种是和科技进步相结合,所以很多艺术家的跨界是迈入科技、生命科学等领域,更具有当代性。

北京商报:作为一所重要的高校博物馆,清华艺博与其他文博机构的区别体现在哪?如何定位社会中的角色?

杨冬江:大学的博物馆,首先应该使育人、教学相结合,这点是我们较之于其他民间或公立博物馆来说做得更多的工作。例如在2017年举办的“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展上,我们做了三四场公开课,让雕塑系的学生到馆中进行创作,把清华美院的课堂搬进展厅。另外,馆方也希望通过展览策划、公教活动来引导公众对美有正确的认识。艺术虽然是多样性的,但大学博物馆要引导公众欣赏美,感受艺术。清华艺博的展览还注重呈现文献内容,伴随着展览,做出研究性的成果,因此学术性也是清华艺博强调的要点。

北京商报:请谈谈清华艺博未来的发展方向。

杨冬江:清华艺博的展览脉络大概是三条线,首先是注重加强自身藏品的研究和展示;第二是介绍经典艺术,以及当下艺术的发展潮流;第三条线是思考如何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展览中来,让更多不同专业学生介入,让展览成为课堂,成为让大家实践艺术的场地。

责任编辑:王漓鹂(QF0015)作者:隋永刚 胡晓钰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