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按美的理想塑造生活

2018-04-01 09:34 北晨网

来源标题:按美的理想塑造生活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家宝藏》……这个春天,几档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综艺节目,将人们重新带到诗情画意的古典意境之中,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诵读经典、吟咏诗词、探寻历史的热情。

不过,也一直有人认为,单纯的背诵诗词、听故事只是简单的知识灌输,很难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诗情画意也只是在纸上。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让传统重新融入生活,就是要以品鉴的方式去欣赏经典,按照美的理想塑造生活,而不仅仅是背会多少古诗词”。

文化视域的融合和覆盖

诗词中的风花雪月、文物里的悲欢离合、典籍里的家国天下……在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之后,在人们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之后,传统文化怎样真正变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李河说,“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是后发型的国家,现代性不是内生的,而是通过外力切入的,这种外力的切入,对文化的自然演进产生了某种休克效应,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及艺术表达形式出现了巨大的改变,原本那些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和现代如何相容?李河说,“对我们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德国著名的解释学家伽达默尔提出过一个视域融合的概念,他认为古人有古人的视域,今人有今人的视域,把今天的人带入到古人的视域中,通过古今对话,来完成视域的融合。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传统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但他主要是指现代化内生的文化,而忽略了另外一种经验,即如我们这样,后发型的国家中,生活、生产方式、艺术表现形式的变化是不同的,我们可以称为视域覆盖,即现代性的文化覆盖了传统文化。”

要做局内人还是局外人

现代性来临之后,传统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李河说,“生产技术、市场规则、包括语言逻辑都完全不同了。现代语言中,更注重工具性,比如法律文书、公文式的语言,讲究准确高效的表达,而不是优雅的表达,传统时代重视语言的风、骨、韵的观念越来越淡。甚至包括人本身,也在不断地被工具化,人似乎只是生产中的一个环节,工具意味极强,传统时代士大夫阶层所具备的那种趣味、教养不再被重视。”

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文化的断裂问题,李河说,“但在今天,我们碰到了一个矛盾,即如何评价历史的问题。美国学者基尔茨提出过一个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观点,他认为,当历史走远,大家都成了局外人,局外人从常态去判断历史事件,有时候就无法感受到历史事件中那种巨大的压力,从而忽略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切近的原因。放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中,当时那些废除科举、白话文运动等,其实都是当时最杰出的知识分子所做的事情,今天的人可能指责他们过多地让渡自身文化的自主性,但却忽视了他们在救亡图存中所承受的强大压力。所以,在今天重新谈论传统文化,谈论历史时,应该有一种局外人和局内人的意识,况且我们还不完全是局外人,那段历史对我们来说,并不太远”。

传统复苏之后还需重生

以更加深入的视角去看待历史,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不重要,恰恰相反,传统的复兴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李河说,“有休克,就有复苏。从内部来说,我们发现传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断裂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希望它能够恢复。从外部来说,度过救亡图存的阶段之后,越来越感觉到强化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尤其是重塑和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需求,使得传统文化的意义格外突出”。

但如何恢复传统,值得思考。李河说,“现代生活方式是多元的,并没有一定之规,有纯粹和市场规则紧密联系的部分,这部分往往是直接和欲望对接的,就是让你一乐,波兹曼所写的《娱乐至死》就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但人们不仅追求低端的欲望满足,也追求更高的审美,这涉及道德、艺术趣味、审美取向等非工具理性的东西。就像喝酒,低端的就是把自己和对方灌倒为止,但还有人不是这样,而是追求品味、品鉴的过程。实际上,品鉴诗词、欣赏文物、探寻历史等,都是如此。当然,并不是说低级的娱乐完全不需要,它也有它的意义,比如它解构一切,可以为传统文化中那些神秘性的东西祛魅,告诉人们,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同时,又不能只有低级的娱乐,这会带来更多的麻烦。所以,现代文化,其实是多元的,复兴传统也是多元中的一元,只要不夸张过度就好,所谓夸张过度,就是那种全面性、排他性的恢复,当然,这样的可能性本身就非常低”。

按美的理想去塑造世界

如何才能让传统更好地融入?李河说,“从形式上来说,并不是很难,实际上,当前的很多形式都很好,诗词大会也好,文物品鉴也好,可以看到,内容虽然是古典的,但形式完全是现代娱乐的形式,包括古董鉴赏背后的收藏热,完全就是现代市场化的形式,这也是传统进入现代生活的证明。如果和传统时代一家独大的状态相比,当然不够,但恢复那样的文化状态,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是好事”。

是否要避免复兴传统沦为另外一种“背书”和“简单的知识灌输”?李河说,“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让孩子学琴棋书画,无非就是为了考试、升学、找工作等,仍旧是工具性的,是一种非常艰苦的训练,而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

以品鉴的方式去对待生活、对待经典、对待传统文化并不容易,李河说,“我们说涵养、滋养、濡养,是一种润物式的,不是背多少诗词就行,过去几十年,市场原教旨主义打碎了以往人们按照美的理想去塑造生活、塑造世界的方式,把一切变得工具化。而现在,需要花更大的力气,从家庭、学校的教育,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去改变价值,营造一种更好的生活状态,让人们真正以品鉴的态度去生活,按美的理想去塑造世界”。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

责任编辑:石凝(QS0003)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