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小娃娃”唱“大戏”

2017-12-25 08:05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小娃娃”唱“大戏”

在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小就开始在这里翻跟头、拿大顶、吊嗓子,最小的只有10岁。这些孩子都非常好强,越是客观条件艰苦,他们越有一种志气,“不怕将来成不了角儿!”

12月23日,北京青年报主办的“谈艺说戏话北京”北京戏曲文化分享会走进国戏附中,来自北京青年报旗下公号“文化客”和“教育圆桌”的近500位家长和孩子作为观众,依次分享了这群孩子的公开课:武功课、基功课、把子功课和身段课,欣赏这些孩子的表演,倾听他们的故事。知名演员董勇、方旭作为校友点评了孩子们的展示,而知名演员袁泉和连奕名则通过视频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心声。

董勇:

如果京剧是国粹,最起码得有好的基础培训场所

我想起我们在校的时候,如果有今天这样的活动或者外宾参观,厕所都会点香,男生女生都会穿上好看的衣服,女生穿红绸子,男生穿的下身黑上身黄绸子,这样的影像资料还在资料室保存。

到今天为止,走到哪儿我都特别自豪地对所有人说,我是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的,我学的是京剧。之所以有这份自豪,只有我们这行的演影视剧如囊中取物,影视演员想到这台上来肯定不行。更重要的是,学戏是学做人。每一出戏都在培养我们的性格、信仰和做人的道理。我们当时每天下午两节文化课其实没学到什么,但是做人的这点道理、品格、人的脊梁骨都是这七年在中国戏曲学院养成的。

从我们小时候到今天为止,几乎所有人都在说,京剧是国粹。现在家长还能把孩子送进来学,这是传承,我特别感谢他们。如果京剧是国粹需要传承,最起码做这行的人能养活自己,有好的基础培训场所。这个剧场比老校址的剧场小好多倍,这个舞台和座椅最普通的小歌星都不会来办演唱会。这样的条件怎么说传承?怎么说国粹?就说刚才表演打大锣的,如果他学了这行不能养活自己、娶妻生子,你让他干吗去?但舞台上缺了大锣就不成戏了。

戏曲武功课:一个特别的开场

没有华丽的出场,没有闪亮的灯光,这群身着一袭黑衣的孩子最小的只有10岁,他们穿着练功的衣服,将课堂搬上了舞台。

“快,再快”,老师用自己的胳膊当支撑点,每个孩子便可以在空中翻起跟斗。或翻腾跳跃、或腾云驾雾、或凌空跌扑,在一分钟内连翻十几个,快得让观众一度误以为台上飞速旋转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是一个轮子。

“戏曲武功课是每一位戏曲演员的必练之功。”授课老师说,“在戏曲武功教学中还有许多技巧训练,没有向大家一一展示。作为一名专业戏曲演员,在学校六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开蒙、巩固、熟练、提高,把所学技巧熟练地运用到剧目当中,学生今后的艺术生涯会受益终生。”

戏曲基功课: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在基功课堂,学生或单腿站立,另一只腿举过头顶;或跳起来,在飞跃中用脚踢另一侧的手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动作在下落时时而“掷地有声”,时而又“悄然无声”,但无论做哪个动作,脚尖都勾得恰到好处。

谁说女子不如男,台上的女生会的不只是“一字马”,她们的“劈腿下叉”动作是根据音乐的节奏而整齐划一的。

据基本功老师介绍,在六年的教学中,戏曲基功课堂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在低年级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在中年级阶段,完成单项技巧学习。步入高年级之后,达到质量和数量的提升。台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孩子们数日练习的缩影。

戏曲把子课:“对打”中每个人都是“角儿”

“看,他们拿着红缨枪!”随着板鼓节奏的变换,两个学生手持红缨枪,一路小跑到了台前,开始一场激烈的“对打”。这让观众来了兴致,他们的把子功打起来快而不乱、慢而不断,且层次分明、节奏严谨。

在戏剧中,把子功多是表现战场拼杀、对敌格斗或比武较量的一种形式,通过演员准确对打把故事情节展现给观众,也是表现剧中人物性格的一种手法。这个“对打”不是乱打,在“对打”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展现出不同的角色,根据情节的发展要求打得有情感、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在台上,学生们或是上打下扎、或是左刺右挡,把戏中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把子功的老师介绍说,戏曲把子功是戏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舞械为主,目的是烘托打斗和比武较量的氛围,给大家带来比较好的舞台画面。

戏曲身段课: 眉眼之间都是情

在戏曲身段课上,“走鞭”引起了观众们的注意。一位学生踏着鼓点而来,他扮演的人物是一个身怀绝技的“绿林好汉”,手持鞭子在赶路。他或是左右张望、或是转动眼珠、或是一个漂亮的定格,眼神中无不透露着绿林好汉的英雄气概。

该课程的老师介绍说,男生身段课还有起霸、趟马等戏曲的典型身段。其中走鞭这门课主要是训练提高学生手、眼、身、膀、腹对舞法的初步认识。

由于时间关系,女生身段只展示了折扇组合。女生身段课还有团扇、云手、水袖等。据了解,以歌舞演绎故事是中国戏曲独具风采的艺术形式,折扇则是戏曲中最常见的道具之一,通过训练学生的手、眼、身法、步伐的协调能力,加强学生身段的韵律和美感,从而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

讲述

方旭:从进附中第一天起,就想着一定得成角儿

我们那会儿没有剧场,要想彩排得在简易楼的四楼现搭舞台演出。刚开始搭舞台的时候因为太简陋,怕观众不来,大家彩排也没情绪,当时的老校长武春生把天津的厉慧良先生请过来,为学生和附近的老观众示范演出,基本上没有报酬。

我当时最忌惮的就是基功课。男孩子喜欢上武功课,翻跟头翻得特别高兴,反正有老师保护。基功课磨炼意志,首先京剧的压腿就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勾着脚尖压腿,小腿筋太疼了。我刚才看这些小朋友表演,一看就能看出来谁刻苦谁不刻苦,练得狠不狠。

我就记得当时给我们上基功课的有一位姜老师,他练腿功课特别“变态”,当时让我们勾着脚压腿能坚持十分钟。后来我们同学没办法忍,就买大一号儿的鞋。那会儿我一听说是姜老师的课就不想上,我就在301那屋抖毯子,沙尘全起来了,姜老师一看屋子都没法进了,他就下来,站在操场上往窗户上看。我刚一探脑袋,姜老师就一指,“下来吧。”数九寒冬,让我们在操场上蹲跳。也不是体罚,是当时的老师对学生特别有一种责任心。过去戏班儿讲究的是“打戏”,这个不叫体罚。

我当了父亲一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不会真正懂得对老人的回馈、老人对孩子的爱与期望。当时我来这儿,有时看同学出去玩电脑、看电影、打台球,还有很多吸引当时人的活动,我都没有去,因为我认为一定要对得起家长、对得起老师、对得起业界良心。虽然京剧可能有些不景气,受外来因素冲击,但既然干这行我就得爱它,我要拿它当我的生命,我才能干好。

故事

老师挨学生“打”成了家常便饭

要说现在学戏跟解放前最大的不一样就是老师不能打学生。反过来,这老师保不齐却能挨学生的“打”。这是怎么回事呢?

苏巍的家庭是戏曲世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在学习戏曲中总是能“快人一步”。让他最难忘的,就是上学时的“翻跟斗环节”,他觉得自己练得不错,已经“没得翻了”,就开始练习“反着翻”,没想到在落地时,一使劲不小心给了老师一个大嘴巴,老师拿着小棍追得他满学校跑,因为教他的老师姓徐,他还给老师起了个外号叫“徐家追魂棍”。

等苏巍当了老师,他明白了,被学生“打”就是“家常便饭”。“刚才台上表演时,我还挨了一下。”苏巍说,学生在翻跟斗落地时,手不偏不斜,正好打在了他的眼眶上。苏巍连眼睛都没揉一下,接着“抄”下一个学生了,演出结束后,他的眼眶开始隐隐作痛。

“我是因为倒立才哭的”

作为国戏附中六年级的学生,窦雨洋唱的是武生。窦雨洋是在家里人的支持下学习京剧并考到国戏附中的。在家人的影响下,他从小爱好京剧,上小学时就学过很多唱段,并逐渐产生了把兴趣作为专业的念头。父亲的同学就干京剧这行,告诉他国戏附中是最好的,让他想好好学戏就来这个学校。为了考到国戏附中,家人还特意为他请了一位老师来补练基本功,光压腿就练了三个月。回忆起来,窦雨洋说当时特别累,但是自己觉得练功夫肯定要吃苦,因此做足了心理准备,“我们男孩儿就是要吃苦。不怕苦不怕累才能学好,所以一直在坚持。”

压腿关过了,拿顶(倒立)关却不那么容易过。窦雨洋小时候胳膊有点小毛病,伸不太直,倒立的时候就特别痛苦。老师的要求是三分钟不许下来,而他当时顶多到了一分半钟就坚持不住了,身子总是往下掉,掉了又要再倒立回去。“都说你如果想哭,就学会倒立吧,这样眼泪就流不出来了,而我是因为倒立才哭的。”回想起来,倒立的那三分钟窦雨洋经常是含着泪水的,但没有人能看得出来,因为泪水还没流出来就回去了。

本版文/本报记者 刘婧 实习记者 周原

本版统筹/本报记者 郭佳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王晓溪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刘婧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