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x

全部频道

文旅> 正文

川语版《茶馆》:台上台下皆“麻辣”

2017-12-01 08:11 北京青年报

来源标题:川语版《茶馆》:台上台下皆“麻辣”

大幕拉开,阶梯式舞台大摆龙门阵,麻辣烫味儿的叫卖声起起伏伏,手巾板儿满天飞,春熙路的大茶馆一副市井气派……昨晚,全国专业院团中继北京人艺之后的第二个《茶馆》版本在天桥艺术中心麻辣登场。由李六乙执导的四川人艺川语版《茶馆》沿用了老舍的剧本以及焦菊隐的舞台调度,北京人艺《茶馆》中第三幕的经典场景“仨老头话往昔”被前置到了开场,每个人都说着自己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句话,视觉听觉之饱满在开场便已注定。

川语版《茶馆》:早在1999年就动念

其实早在1999年,李六乙就已经准备在当时的实验话剧院排演《茶馆》,但后来听说大导林兆华要在人艺排,就打消了那个念头。身为四川人,川语《茶馆》对于李六乙而言最为顺理成章,在他看来,“语言其实是第二位的,所谓地域特色真正的价值其实是文学思想,《茶馆》换成东北话、换成沪语也一样可以演。”从京味儿到川语,语言的置换和“翻译”是李六乙自己完成的。“这个过程其实并不难,川语本身有幽默的因子,与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很契合。而且我们演的并非北京的茶馆,成都的茶馆文化也有几百年的历史。有一个统计数字,在清末时成都市区有20万人,茶馆竟然有600家,而且这一市井文化现象一直延续到了‘文革’前。茶馆之于成都,也是三教九流汇聚之地。同很多地方的茶馆不同,成都的茶馆凌晨四点就开门,周围的人甚至都来茶馆打热水泡脚,还可以不断续水,而且是不花钱的,只付茶钱就好。”

川语版《茶馆》:绝不能演成说着四川话的北京人

满台的人,既要是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也要有吃着辣椒的那股冲劲儿。李六乙告诉演员,“在这出戏中,王掌柜根本就是四川人,而不是在说四川话;常四爷,你不是说着四川话演濮存昕,地域文化能够孕育出人的性格,所以绝不能是说着四川话的北京老头儿。”即便是川籍演员,用四川话演话剧也适应了近半个月。从开始时摆脱不了那种习惯了的虚假的表演方式,到后来随时能够意识到“我在假”。四川人艺的演员们也在李六乙的带领下进行了一次扎实的剧本文学分析。李六乙说,“文学太常被忽略了,尤其是像《茶馆》这样的戏,不会有人去追问它为什么会这样,但文学层面的认识不够,表演就没深度。对经典作品的透彻理解是可以滋养演员的。多年来,不仅仅在四川盆地,我们的舞台充斥着大量的虚假和貌似激情,大导如果说这些年和一些人有冲突,那也是在和虚假做斗争。”

川语版《茶馆》:第一幕很焦菊隐,第二幕很李六乙

在“史上空前绝后的第一幕”之后,《茶馆》几十年来被评论界诟病的“二、三幕没戏”理论,也在川语《茶馆》中被颠覆。李六乙说,“我一直不认为二、三幕没有戏,相反这两幕闪烁着看似生活化背后的戏剧结构的智慧。为什么小丁宝三次上台给老掌柜求情?每一段三五分钟,几段放在一起,对比中就看出老舍先生的过人之处了。”从第一幕很焦菊隐到第二幕很李六乙,从经典调度到当代剧场,只间隔一段“金钱板”。换场时从大幕后的动静便可想见舞台上的天翻地覆,但很生活到很意识却也并不突兀。整个排演过程中,李六乙刻意没有安排主创一起观看北京人艺的演出视频,因为“只要一模仿就死”。在成都彩排试演后,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北京人艺的《茶馆》是北京的茶馆,而四川人艺的《茶馆》是中国的茶馆。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有些“言过其实”,但在经典题材的公众属性层面却又不无道理。

川语版《茶馆》:不能创造新经典时就先做经典

一直不在北京人艺做所谓纯京味儿戏剧的李六乙,奉行的是“北京人艺不是地方院团,不能来不来就是这个胡同、那堵墙,把自己做成民俗剧团就太可怕了”。莎士比亚、契诃夫、老舍,李六乙在经典改编的路上义无反顾。“当我们自己不能创造新经典时,为何不去做经典呢?为什么非要对着一个剧本进行简单、片面、庸俗的分析和挖掘!一个剧院不排经典,是建立不了自己的国际形象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说过:莎士比亚不只属于英国,而是属于全世界。对历史负责就一定要有世界眼光,既然世界优秀文化需要共享,那我们自己的经典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责任编辑:陈莉(QC0002)作者:郭佳

为你推荐

加载更多

北京千龙新闻网络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千龙新闻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新出网证(京)字01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2-2-1-2004139 跨地区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56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1120180003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07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